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

2009-03-16 04:00沈剑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化

沈剑光

最近,我们正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我们正在研究下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和重点,其中有两大部分与中小学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是推进教育的均衡和公平,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二是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建设,我们把教育的内涵发展归纳为“规模、层次、结构、师资、设施、管理”六个关键词,这六个关键词作为我们下阶段推进教育内涵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对设施方面我们推出了两大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我们推进设施设备建设的抓手来推进;二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推进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当前市教育局学习科学发展观、研究下一步工作的几个重点,这是第一个大背景。1999年我市召开的“科教兴市”大会上推出的“名师工程、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名校工程”等四项工程,至今仍在推动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域网的建设和校校通建设工程,都是起源于“四大工程”。2000年,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由此推进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2002年,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会议,2003年制订了实施意见;2005年,省教育厅出台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2006年,制订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这些措施一步步在推动我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是第二个大背景。我们今天的现场观摩会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也是在服务型教育体系下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充分肯定“十五”期间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和做法

“十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软硬件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主要的创新经验与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能力建设有新发展。我们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为契机,以教育强县、重点学校建设为抓手,乘势而上,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了超常规投入。据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有16.3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达到2117元,近三年每年递增的幅度在10%以上。我们的计算机应用量大大提高,其中,学生达到6.3人/台、教师2.2人/台,计算机价值总量达8.3亿元,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达3.2亿元。全市中小学多媒体设备覆盖率不断提升,普通高中(含职业高中)、初中、小学的平均覆盖率分别达100%、73%、58%,基础设施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网络资源优势有新拓展。2001年,我们的教科网络利用电信光缆优势,通过租用中国电信光缆,构建了宁波城域网。2003年,启动的多媒体进教室、校校通工程、城域网工程等基本建成。目前,全市现有10个分中心、23个交换中心,十一个县(市)、区都建成了教科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教科网络资源覆盖到全市723所学校。2003年,开通“191东方教育网络学校”,为全市中小学师生免费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资源。2008年,我们又开通了“中考直通车”、“高考直通车”及“名师大讲堂”等栏目,初步实现特级教师、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被学生和家长称为“天天见面的好老师”。

(三)推广应用工作有新进展。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的整合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据统计,90%以上的教师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心小学以上的全部学校和30%以上的农村完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幼儿园也连接了教科网络并运用教科网络资源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面有不少亮点,主要集中在研究性课程和研究型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在学校管理、资源建设、交流空间等三个方面有很大的推动。总之,“十五”期间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正确认识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些问题

当前,根据我市进一步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服务功能的要求,结合多元化、均衡化、优质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四对矛盾上。

(一)教育信息技术装备的发展不断加快与人们在观念上“认识偏见”的矛盾仍然非常明显。我市近三年的投入超过前十年的投入总量,但是许多人对于这项工作的推进缺乏紧迫感与责任感,在行动上表现为“等、靠、要”,甚至有一些县(市)、区农村学校的电脑房基本不在使用。

(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应用滞后”的矛盾非常突出。“十五”期间,虽然我市在这方面的基础装备建设投入达16亿元,但是在管理方面、学科整合方面,可以说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困难存在,一些学校的电脑房、多媒体使用率很低,特别是语音实验室基本不用。

(三)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与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我们现在的网管人员、专职人员都是计算机教师兼任,造成许多计算机教师超负荷工作,并影响到他们的职称评定。同时,各县(市)、区之间专业人才投入也很不平衡,差距很大,也造成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人力投入的相对不足。

(四)网络技术普及推广速度不断加快与信息技术在管理协调上“网络孤岛”的矛盾日益显现。虽然由于行政推动,网络技术得以迅速普及,但学校内各个管理系统以及学校之间“不兼容”的问题愈来愈严重,推进过程缺乏科学论证、全面规划,片面追求表面上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许多校内、校际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没有真正共享,在管理协调上出现各管一方、相互隔离的现象。网络技术在跨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共享优质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化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数字化校园的“孤岛”现象迫切需要解决。

明确落实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步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应用”,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标准建设为保障,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为支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努力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轻负·高质”活动深入开展创造条件。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1、要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新

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字化校园无疑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其有效的一种载体与平台,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学生自主学习的领域会更广,合作学习的天地会更宽,探究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借助于数字化校园,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会更快捷,共享的资源会更丰富,教研的有效性会更强,更能促进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2、要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借助于网络通道改变优质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特别对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学校,借助于网络,共享优质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化。

3、要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需要。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主要举措是努力提供公平开放的教育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构建一个信息互享、教学相长的大教育圈,形成宁波良好的教育生态圈,真正有效地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提升宁波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且通过网络把我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法惠及全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二)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

1、一网——建设光纤通道为主干的高速城域网。使市教科网与各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互联互通;使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城域网的覆盖率达100%,全部实现“校校通”;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建有校园网,并努力实现“班班通”;使各类市级以上示范学校、职高和高中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2、二库——建设优秀教师网上辅导库和网上资源库。进一步发挥“191东方网校”的作用,丰富名师、特级教师的精品课程,建立教学素材、电子教案、经验论文、多媒体课件等的特色教育资源库,构建系统的、市民迫切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建成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库。3、一支队伍——加大信息技术专业队伍的培养。认真落实好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人员编制,配齐配足计算机教师和网管人员,在任职资格、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要加强对校长、教师、教辅管理人员等全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4、一个应用——加快信息化的应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而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学习信息技术和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5、一个推进——推进教育管理系统的信息化。重点是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并通过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益。

(三)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原则

根据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行政层面提一些原则意见:

1、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认真调查本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与应用情况,了解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对下阶段工作做出分步实施的具体规划。在规划中要坚持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厉行节约的原则。通过联席会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数字化工作。

2、紧扣教学,服务师生。做好全员培训工作,特别是新课程配套教学仪器设备的培训工作。

3、注重实用,分步推进。要改变设施配置方向,由原先单一的着眼于学校及教室的配置转到着眼于教师及办公室的配置,从原先着眼于重硬件的配备转到重视应用软件的配置及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从原先着眼于课堂教学的运用转到课堂教学与教师业务提高并重。

4、系统集成,资源共享。实施共建共享办法,实行市、县、校三级联动,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功能,整合现有的、分散在教师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有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库。

5、深化改革,机制保障。应在人事制度上作些改革,如在职称评定上可设置学校网络人员的类别,加大倾斜与扶持的力度;在学校机构设置上作些改革,加强学校数字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在管理与应用上要规范应用,制订各类管理和运行制度;进行学校工作考评等方面的改革,引进激励机制。

(四)要进一步落实工作措施

设置倒逼机制,通过应用来推动我们的发展,追加政府投入,通过投入加快应用的推广。具体有五个措施:

1、重视激励,推进机制。各县(市)、区都要制订数字化校园的推进、应用、激励机制。要落实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编制和职称评定,制订政策,鼓励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安心工作、钻研业务、勇于创新。要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教辅和后勤服务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不断提高整体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调整规划,理顺关系。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教育装备内部结构要作适当调整,落实部门职责,协调各方关系。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制订符合实际并超前的数字化校园配置规划,严格按规划分步实施,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减少浪费,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把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作为数字化校园推进中的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典型引人,现场推动。要进一步发挥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引领作用,定期评估,检查督促,务必不断提升层次。要定期举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交流观摩会。积极组织各类观摩活动,汲取有用的做法,提炼与总结先进经验,加强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宁波经验”,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辐射作用。

4、政策落实,经费保障。每个县市(区)、每个学校都要制订推动发展的政策,建立制度性投入的经费保障政策,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清醒认识到我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软硬件基础还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市)区必须加大投入,完善网络,增配电脑,确保在2009年底完成全市较高水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置。

5、推进科研,提升层次。各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应用与研究两条腿走路,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带动更多的教师来参与。各县(市)区争取每年有1-2个课题,并逐步提升课题的层次,以课题来指导、引领数字化校园进一步推进。江东区的经验就是通过课题引领教师来研究、实践,并形成了一整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带动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最后,引用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探索真理,在非理想的现实中寻找出路,凭当下的现实的学校、现实的条件,努力用策略赢得博弈,用智慧化解难题,用激情演绎精彩。教育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校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