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切忌“想当然”

2009-03-11 08:43陈康衡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区别

陈康衡

[关键词]战时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区别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52—02

最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高三课。他引导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在归纳总结时他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计划经济。笔者很纳闷,怎么能说它是计划经济,这个提法怎么得来的呢?

课后我问了这位老师,他说是根据课本上的表述。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必修2(2005年5月第二版),第113页写道:“1918年,国家颁布法令,宣布将各主要工业部门的所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收归国有。以后,国家又相继将中小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为了对这些国有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搞经济核算,从生产计划的安排、原材料调拨、生产过程,直到产品的分配,完全根据国家的指令进行。”依照这个表述,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理解为计划经济,似乎有理。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能等同于计划经济?千万不能简单地“想当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确是实行了国有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说:“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企业也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接下来的表述十分重要:“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所有这些应急措施,后来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里说的应急措施还包括余粮征集制的法令。余粮征集是强制性的,农民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武装征粮队下乡,强制收粮。而且,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全国成为统一的军营,全体公民不分职业和年龄,必须无条件履行苏维埃政府所赋予的保卫祖国的任务。

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各个方面都是强制性的,这不同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下有工资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劳动没有报酬。计划经济虽然也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那是出于无奈。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是重、轻、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发展工业。我国受此影响也提出过“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因此导致民用轻工业长期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但是,工资制下的分配不是配给制,商品交换还是存在的,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取消了商品交换。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是国家对生产、资源配置和产品消费按照统一计划并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难说是经济体制,它是应对战争的措施,不是管理,而是强迫、命令。而且该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争的需要。战争结束后,苏俄没有及时停止这一政策,并且还幻想用这个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苏俄的历史证明,如果在和平时期仍然坚持这种政策,人民就会反抗。换言之,和平时期执行这种政策是反动的,因此而引发了政治和经济危机。

苏俄的这种战时体制,是按军事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组。“由于这种战时体制与苏俄领导人固有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指导思想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政策措施上表现出强烈的‘共产主义取向,由‘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特殊体制,被称作“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是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体制。

另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1918年夏至1920年春,无论是实行余粮征集制还是实行工业国有化,以及禁止自由贸易等,都只能在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区域里进行,此时3/4的国土落入敌手,重要的粮食、燃料、原料产区被敌人控制。实行工业国有化是为了战争需要,还不可能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

1920年春至1921年春,战争结束后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更多地表现为用战时体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意图。这是因为苏维埃政权依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支撑了战争,度过了最危急的局势,于是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既然用非常措施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并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什么就不能继续用这些非常措施来从事经济建设,将苏俄建成一个经济强国呢?因此也就助长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高层用战时共产主义方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并付诸实践。此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把原本为应急而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过渡的措施得到补充和加强。“这样,‘战时共产主义在其第二阶段已经不再仅仅是‘战时体制,它试图以一种最急进的方式、用苏维埃政权的法令改造俄国,把俄国导向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这些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了广泛不满。1921年3月的喀琅施塔得事件集中反映了苏俄当时国内危机的严重程度,迫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反思并转变政策。实践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不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依赖政府指令、集中领导、统一调配,但是,还不能完全否定它成功的一面。苏联依靠计划经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工业系统,因此,在二战时期能够满足军事需要。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建设性的一面。

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理解为计划经济,是概念上的“想当然”。教师除了对这段历史不够了解之外,更主要的是凭自己的推理。教科书的文字表述有限,仅仅依据教科书总结出概念,是简单化的理解,势必产生偏差。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切忌“想当然”,自己认识清楚,要查相关著作,不能似是而非,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概念不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严耕望(1916-1996年)先生在谈治史的原则性时,提出“慎作概括性的结论”。他说:“概括性的结论,诚然最能动听,为一般人所欢迎,也能为一般人所盲目的接受,而发生很大的影响力。但史事只有相对的统一性,无绝对的统一性,下概括性的结论极其困难,容易夸张,而很难真的正确,虽然能为一般人所喜爱所接受,但内行人未必能接受,这样概括性的结论就很难永久站得住脚。”大师治史的经验之谈,同样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区别
China
20+岁与30+岁的区别
浅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NBA赛事与中国武术套路赛事的差异
位置的区别
要注意集合{x∈R|ax2+2x+1=0,a∈R}与集合{x∈R|ax2+2x+1=0}(a∈R)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