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慧贞
摘 要:一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而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必须以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为基础,并不断创新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个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本文以制度变迁为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制度变迁;计划经济;制度改革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
1.制度变迁的原因
制度学派认为交易费用的降低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降低交易费用的关键在于制度变迁。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人们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就会降低。举个例子,在我国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农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由于经济落后,家庭的收入水平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支付所需的教育费用。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相应学杂费的免除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加之,教育费用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通过教育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时,开始接受教育。
2.制度变迁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认知潜在利益,发现变迁机会、创造变迁条件;其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和形成行动团体或变迁主体;接着,确定变迁目标、设计和选择变迁方案;之后,便是实施制度变迁;最后,还要检验变迁,并不断修补和完善。如果已有的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探索新的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进行下一轮制度变迁。
二、我国经济体制变迁方式和过程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和各级政府手中,中央指导地方指令化生产,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我国超计划地完成了战后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开始实行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各生产者相互攀比指标,严重脱离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出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向相关政府部门反映,下级政府部门隐瞒不报,国家发布的经济指令太过超前而脱离实际。原本发挥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失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改革也应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经济制度,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1)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商品经济”
党的十二大报告清楚明确地指出:我国目前主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私有制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其一方面提倡市场充分发挥效率,使商品价格围绕市场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自行确定,并能在正常范围波动,借助市场“无形的手”摒除计划经济体制中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部分,使经济体制成为发展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首次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明确定义范围,并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主要是:我的商品经济制度应该是在遵守市场发展规律和商品定价规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计划性和目标性的特性,对市场价值规律熟知并能加以利用的经济制度,它是我国向完全市场化商品经济制度过渡的重要垫脚石。
(2)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党中央在党的十四次会议中清楚地提出了改革我国商品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加快进程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跨进。这就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转向确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程中更高地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退为“第二把手”,主要是协调市场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两只手共同管理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使社会经济健康、稳速地发展。利用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追求利益的特性,鼓励引导其投产于新兴行业、潜力较大的产业,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效率。价值规律作为市场活动中不可小觑的规律之一,生产者在生产销售活动中必须遵循它、熟知它并对它加以利用。除此之外,重视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展开展生产活动,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弥补计划经济信息不对称的缺点。由于市场不成熟而出现的干扰、妨碍经济发展的现象时,国家可以运用宏观政策进行调节,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确定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总体方案,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我国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统筹兼顾各种其他类别的经济体制,并使其完善;在分配制度方面,依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以其为基础,演变出更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发掘出遵守并利用市场价值规律和生产规律的生产资料组织形式和劳资分配方案,鼓励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中分离,专业化生产经营,实行股份合作制,调动社会闲置资金投入到社会生产;改革完善现有企业制度,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强调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原则,规范公司内部监督管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20世纪头20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经济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2006年全国彻底废除了长达年的农业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绝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已经完成,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政企分幵、政资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和选人用人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并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状况的监督管理。扩大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滥,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改革和经济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如何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制度变迁,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倡导诱致性制度变迁,鼓励社会大众根据自身需要,大胆创新和发展部分经济规则,指导社会生产,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那些推动部分行业经济发展的制度性改良,推广到更多的领域,实现局部性制度变迁和整体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结合。
四、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国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局部的制度变迁,进而实现整体性的制度变迁。在完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转型。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就是从需求者的角度出发,生产者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不是将产品生产好了供需求者去选择。具体来说,审核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淘汰生产力落后的企业,创新发展低效率产业,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进行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生产力的革新及相关制度的变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到“供给侧改革”,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口优势逐渐消失,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了拉动国内消费的增长,对产品供给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因此,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当下发展经济最为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高莹.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邱家洪.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与经验教训——纪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5-19.
[3]林毅.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桂大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D].武汉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