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红
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三大基本目的。然而事实上,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上述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因此,初一学生如何迈出初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很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认识
刚入学的新生对历史课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认为历史课就是故事课。我们就要耐心的引导学生,说明历史课并非故事课。我们的小学课本有很多历史小故事,很有趣味。但它只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掌握,如果到了初中阶段仍停留于这一层次,容易使学生步入误区,以至今后很难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习。告诉学生:历史课也是一门科学,要像对待其他科学一样,认真地去探寻其规律,掌握其知识。
刚入学的新生对历史课认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历史课就是讲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跟他们关系不大,考试的时候只要背一背就能得分。针对这种错误的认识,我认为做为一名初一的历史教师,上好导言课是很重要的。我在导言课中,专门设计了这样一个板块,我们初一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经过我的耐心讲解,同学们懂得了(一)通过学历史可以使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可以使我们明智,也可以教会我们做人。(二)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使我们渊博而有涵养。这样孩子们会慢慢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也比较容易找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且也将影响我们的后代。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三)学习历史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例如语文每一篇文章都有时代背景,了解了这段历史,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解决了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学习语文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运用好新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学科课程目标中没有规定重点难点,没有课时分配,只有标准,没有具体内容,学科课程目标规定的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这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是弹性的,是因人而异的,教材为教师用教材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我所任教的学校,学生基础差,因此我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我基本上是按“四重一线”来安排我的学案的,四重是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概念、重要历史现象,一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这些历史知识,教师要浓墨重彩讲深讲透,要在学生头脑中打下坚实的史实基础,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和认识。只有做好了灵活
处理教材内容,才能有目的、有方向地把初一学生引入学习历史的大门。
三、加强学法上的指导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正如数学中的“自然数”,物理学中的“摩擦力”,化学中的“分子”一样,历史学科有历史学科的语言和专门术语。比如历史课常用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还有历史学的一些专有名词: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皇帝年号,历史年表等等。在讲课中我补充了课本上没有,在学习历史课当中却是经常遇到的一些名词。(一)解释公元纪年法。教会学生如何算两个世纪相差多少年(同是公元前后,直接相减。一个公元前,一个公元后,相加后减)。(二)补充介绍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在位年代所定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期。大多图吉利的意思。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并在教师指导下,划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用符号作标记,会使学生获益匪浅。我曾作过调查,凡是解决问题能力强,历史成绩好的同学是按照老师要求在书本上作标记的。有一位同学在“商鞅变法”一节中做了以下标记:变法目的──“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下面划上两条横线,“变法五项内容”下面划上红色曲线,在“变法失败原因”下面打上“△”和“?”符号,表示难点和有疑问。说明了这位学生不仅吸收了老师和教材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进行了加工处理,去粗存精,实现了知识的升华,这也是学习历史习惯的具体表现,所以历史学习的能力提高很快。相比之下,没有养成这一良好习惯的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就依然是陌生的。加强学法指导——进入历史大门的关键。
四、注重课堂实效
1.回答问题
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有时间争取让学生默写一下。可以考查全体学生。事实证明,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情况往往是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列大事年表
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反映在学案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空间,供他们以后整理使用。
3.设计表格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我的学案中几乎每篇都有表格设计。如北京人和山顶人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编写课文提纲
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刚进入初中,这个工作可以由老师去做,我设计的学案中要求学生自学完成的基础练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经过认真编排的一个提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慢慢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也就是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这对他们将来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5.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6.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这个环节在学案中我设计成师生互动讨论环节。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学案设计上我很重视随堂练习巩固这一环节,因为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课下学习历史时间很少,这就需要老师要精选习题,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做到堂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