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维霞
在高中教学多年,感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课时数增多,学生却没有得到长足进步。我认为,要追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就是将有效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其效率在一定的时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备课”的有效性
更为贴切地讲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既然是设计就应该包括设想和计划,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兼顾。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还在于求知热情。如果既考虑需要又兼顾差异还要想到求知热情,我想这节课会是比较完善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必须加紧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他们体验实验过程中的快乐和获得成果后的成就感,从而深受鼓舞。既培养和巩固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设计有实验内容的课程时不能将教学目的仅仅停留在课本中的实验上,应当挖掘教材拓宽知识面,大胆设计创新。
教学实例一: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性质时,对于Fe(oH)2的制备实验,可先演示教材中Fe(OH)2的制备,使学生感到Fe(oH)2不易制备。
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实验小筐,内放还原Fe粉、稀H2SO4、NaoH溶液、苯、小铁棒和炭棒以及电解池、试管、导管、橡胶塞等。让学生根据所给试剂和仪器自己设计制备Fe(oH)2的方法,从多种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平时查阅的资料,制备出持久易观察颜色的Fe(oH)2沉淀。实验中的现象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例二:在讲解硝酸的性质时,对于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由于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颜色不易观察,加之对于环境的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多种制备方法,从而进行讨论、评价等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设计中获取和巩固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快乐。
“学案”设计也是有效备课的很好途径。“学案”要求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最大化的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难点突破、知识点的分布、试题的梯度,提出有待解决的新问题等,让学生提前预习,查资料回归课本。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走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进入高三的专题复习,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的梳理、巩固、综合、凝练、提升的过程,课容量较大。借助于“学案”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防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略,克服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
教学实例一:“氧化还原反应”专题的复习,概念比较多。设计学案时,概念部分由学生来完成,配以有梯度的基础练习题。应用部分由学生总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加强巩固练习,配以综合能力题。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利用率,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学案”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探索知识,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对于新授课的学习尤为重要。
教学实例二:在学习乙醛一节时,可以由学生书写醛基的化学式、结构式,分析乙醛的氧化性、还原性从而推测出乙醛的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小结银氨溶液的配制、银镜反应发生的成败关键所在。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到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的有效性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节设计很好的课,还需要有教师驾驭的能力。就像一个好的剧本也要有很好的演员来诠释一样。这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对于整个课堂进行调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便于学生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作出富于鼓励性的答复。
教学实例一:“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陌生的,尽管可以设计学案让学生去预习,但新课的引入还需要教师来完成,更需要教师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部分内容对于教师的讲授就尤为重要了。
化学反应速率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平衡学生感到有些抽象。教师在讲解时应结合实例引入概念,进一步知识的巩固还应结合图像、有关计算的模式等。
教学实例二:在讲解盐类水解时,对于不同类型的盐溶液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学生感到有些疑惑。要结合水的电离,紧紧抓住盐类水解的实质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引导和肯定中将知识讲解清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当然就整个教学而言,单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三、有效“提问”与“倾听”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耐心地“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回答中进一步追问,以澄清学生的思考。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要有效,要有明显的教学价值,还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设置“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新知识在提问中升华和巩固。
在“提问”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倾听”,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还需要教师不断“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更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评价、纠正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提问”和“倾听”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欲。
教学实例一: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时,可由学生根据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特点自己设计元素周期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元素周期表,“倾听”周期表不同的编排原则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存在各种各样形式的周期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倾听评价好坏的理由,由学生分析出自己的评价结果。再由学生阅读元素周期表,从感性知识中获取对周期表的认识,再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对周期表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实例二:在讲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让学生写出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结合反应特点,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分析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学生也许会只注重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矛盾性。在讨论中要求学生从生产实际和经济效益出发,评价自己结论的不足之处,继而选择出合成氨工业的适宜条件。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的探索中,教师应该经常研究、探讨、反思和更新观念。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