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批评看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2009-03-03 10:01
外语教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接受译介

高 方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值得特别关注。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为思考对象,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加以考察。论文首先简要说明翻译批评与译介和接受研究的关系,进而从翻译批评看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特点,最后就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批评状况提出几点总体性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译介;接受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09)01-0099-05

Abstract: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peopl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exchange of ideas and interaction in literature plays an impontant role. The author makes the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France as the object and does a research from the angl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the first part of his thesis, the author st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In the second part, h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France.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general points of view on the criticism situation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France.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ion;reception

2008年8月4日至7日,国际翻译家联盟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非常明确,其关键词就是文化多元与交流。探讨文化的多元与翻译问题,不能不涉及中外的文学交流,以及译介与接受问题。近二十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多样性的维护问题日益凸现。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互动和借鉴日益成为比较文学与译介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在新的世纪,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声愈来愈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的翻译、传播、研究、接受等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对客观认识与了解中国文学在接受国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中外文学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以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为思考对象,试图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加以考察。本文首先简要说明翻译批评与译介和接受研究的关系,进而从翻译批评角度看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特点,最后就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批评状况提出几点总体性的看法。

一、 翻译批评与译介和接受研究的关系

翻译批评可以分为广义的批评和狭义的批评两个方面。广义的批评是动态的翻译活动为中心的,对翻译的过程、各种介入因素、以及翻译的结果及其影响和功用进行的批评性思考。狭义的翻译批评是以静态的翻译文本为基点,对理解、阐释和表达各个主要方面环节的思考与批评。关于文学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谢天振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有过比较全面的阐述。他特别指出:“比较文学是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翻译的。它认为文学翻译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翻译——作家对现实、生活、自然的翻译,而一部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还得接受读者对它的形形式式的、无休无止的翻译——各种读者的不同理解、接受与阐释。因此,译者对另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仅仅是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它还是译者对反映在作品里的另一民族、国家的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翻译(理解、接受与阐释),翻译研究因此具有了文学研究的性质。)(谢天振 1999:10)。谢天振教授作为比较文学学者对翻译的这一理解,对我们研究译介问题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译介与接受问题,确实不是在文字转换层面进行考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将之置于广阔的文化交流和历史语境中加以探索。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从对文本的选择、到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再到文本的传播与接受,在这整个动态的过程当中,翻译批评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这其中既有广义的批评亦有狭义的批评,对翻译活动的开展以及译本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翻译批评与译介过程两者关系紧密,相互促进,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译介活动应该具有清醒的批评意识

译介活动不应该是盲目的活,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20年代对鲁迅作品的译介,到本世纪初中法文化年间的大规模翻译活动,虽然在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并不都是具有明确目标,完全自觉的活动,但总的来说,每一个翻译时期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追求。翻译批评在整个译介历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际上,中外的文学译介与接受活动,不能也不应该缺少翻译批评。译介活动中,翻译批评可以作用于整个过程,它对于减少翻译的盲目性,提高翻译的质量,促进文学与文化的有效交流,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从研究的角度看,我们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状况的分期考察中,特别注意到,在不同时期,译介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翻译批评若能从翻译动机、选择和作用这些方面对译介活动加以考察或展开讨论,无疑有助于把握译介活动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方向和特点。

2. 批评者是译介,尤其是传播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媒介者之一,翻译批评也是译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对原作的评价、对作者的介绍,对翻译障碍的探讨,对原作的理解与认识,往往通过译序或前言加以表达,连同译作一起都是促进文学交流的重要因素。文本的理解,译本之间的比较,原作关键词语的解释与翻译,始终是翻译批评所应该关注的。对于在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的翻译元素,翻译批评都应该加以考察。有学者指出:“翻译批评不是要回答翻译中的基本问题,也不是要否定旧译,更非提出批评家自己的具体解决方案。它面对的将是自身的一个系统,该系统以翻译过程、译作、以及读者为考察对象,阐述的是译者与其译作之间,以及译作与它的读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已产生的或将产生的关系”(许钧 2003:409)。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批评不仅要关注翻译文本,关注译介的评价问题,也要关注翻译得以进行、译作得以传播的社会、文化语境。谢天振教授从译介学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要把“研究对象(译者、译品或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会的巨大背景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进行交流的”(谢天振 1999:10);二是“要把翻译看作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任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也即译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在乎这个结果翻译质量的高低优劣),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谢天振 1999:11)。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注意到译介学研究的广度和特点。但就翻译批评而言,对翻译质量的高低优劣的关注与对翻译动态过程的关注,两者都不能忽视。

3.翻译批评的介入有助于促进译介活动的健康发展

一般来说,译介活动越活跃,翻译批评的空间就更大,活动就有可能更活跃,越深入。两者为互动关系。从批评的角度去审视译介和接受问题,有助于把握该活动的各主要环节从批评的角度去审视译介和接受问题,有助于客观衡量译介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从批评的角度去审视译介和接受问题,有助于解释该活动的特点。

二、 翻译批评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特点

自1926年鲁迅的《阿Q正 传》被译成法文,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已经走过了80多个年头。从翻译批评这个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关注批评的形式、类型和作用,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效的视角,以有效地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历程,在社会、文化交流这个大的背景下审视译介活动的展开,衡量接受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揭示中国文学在法国译介与接受的特点。

1.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批评的形式与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前后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截止2005年,零星的翻译不计在内,中国现代文学被翻译成法文的,总共有145部单行本,其中有短篇小说集,如由敬隐渔翻译,于1929年在法国莱德出版社(Editions Lieder)出版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集》,有诗歌选集,散文集,但占绝大多数的是长篇小说。在这145部单行本中,包含有多部作品的复译本。翻译的最多的前三位分别作家是鲁迅、老舍和巴金。在过去的80余年翻译过程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翻译作品的阐释和传播等翻译的动态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批评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整个译介和传播活动。

1)译作简介与报刊书评

伴随着一部译作的问世,出版社和有关媒体,往往会配合该作品的出版发表介绍性的译作简介和引导性的短篇幅书评。这类文字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翻译作品的主题和介绍虽然简短,往往三言两语,但对于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了解不多的法国普通读者而眼,可以产生不可忽视的吸引力。从严格意义上讲,此类文章并非针对作品的翻译问题,但就其根本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有助于译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传播。其倾向性和价值判断有时也不免产生误导性的作用。在法国,在译作问世之际,发表介绍性的书评,是出版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即时性,多刊登在文学期刊或者有关报纸的文学专栏上。期刊如《文学半月刊》、《快报》、读书》等,报纸如《世界报》、《解放报》、《人道报》等。我们在检阅这类介绍性的批评文章时,发现有此类书评大多也属于外部批评,多对于作品进行宣传介绍,目的在于促进译本的销售与传播。我们在查阅这类介绍性的批评文章时,发现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在译作简介与报刊书评中,重视的主要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中国要素,很少涉及对作品文学价值的讨论;二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发表此类文章的报刊一般少有政治倾向,而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此类文章的报刊多持左派立场,如《解放报》、《人道报》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像《快报》、《世界报》这些有着很大影响面的报刊也开始比较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

2)译作的副文本

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法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大多附有译序、前言、译后记或跋。这些文字或针对原作原作者,对作家、作品进行介绍,或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语境和接受能力,对社会文化背景, 语言、文化、社会差异加以分析,或针对翻译问题,对翻译障碍、理解难点进行讨论,对法国读者理解作品而言,无疑具有启发性的作用。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从20世纪的40年代第一个法译本问世后,在法国先后有三个不同的译本出版:一个是在1947年由法国的阿尔托出版社出版的《骆驼祥子》,法文题目为Coeur- Joyeux coolie de Pékin(《北京苦力祥子》,译者为让•普马哈;另一个译本由弗朗索瓦•程(即法兰西学院院士华裔作家程抱一)翻译,于1973年由罗贝尔•拉封出版社;第三个译本由菲利普•皮基耶出版社出版于1990年出版,这个译本实际上是弗朗索瓦•程的译本的修订、增补和改进版,译本由弗朗索瓦•程和程安兰父女共同署名。在不同时期问世的三个不同的译本,都有副文本。细读三个译本的前言或译序,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批评性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作品的理解,版本的选择和翻译的重点,都有交代,有的译者还对翻译的方法、版本的选择原则等进行批评性的思考。比如译者程抱一就在译本的“告读者”中对他所选择的版本问题作了交代(1973:8),又如巴黎第四大学教授、汉学家程安兰在译本序中特别指出:老舍的这部作品“当今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但是很不幸,不少译本都是以1945年美国伊文•金的翻译为基础翻译而成,而伊文• 金擅自将小说的结尾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程安兰 1990:8)同时,程安兰还对有的译本的删节提出了批评。这些以译序、前言或“告读者”的形式发表的批评性或介绍性的文字,对普通读者选择好的译本、了解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无疑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3)文本的批评

关于文本的深度研究或批评,就我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身上,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鲁迅、巴金和老舍。确实,这三位作家是在法国被翻译最多、研究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有关他们的批评文章和研究著作也是比较多的。笔者在做《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的博士论文时,对这三位作家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关于他们的批评与研究著作,并进行梳理与探究。我们发现,对这三位作家的研究还是比较有深度的,如巴黎第八大学的鲁阿教授和巴黎第七大学的弗朗索瓦•于连对鲁迅的研究,著名汉学家保尔•巴迪对老舍的研究,波尔多大学安热尔•比诺对巴金的研究等。有的译本还请法国名作家作序,如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一卷就由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做了题为<师者,老舍》的长序(J.M.G LE ClEZIO,1996:III—X).,对原作的文学价值与特色做了探讨。这类具有一定深度的批评文章,主要是针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展开的文学研究,很少就翻译问题进行讨论。就总体而言,文学批评占绝大多数,对于翻译结果,即译本的批评与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严重缺失。

我们在上面谈到的三类批评文字,虽然有一部分应该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但都与译本的阐释、翻译与传播有关,在广义上可以都看作是翻译批评。有些批评具有很强的论争性。我们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的研究中,发现译者,研究者,和批评者集于一身。如巴黎第八大学的鲁阿教授,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文学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事业。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她成立了鲁迅翻译与研究小组,研究鲁迅,翻译鲁迅,在法国的一些重要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文章,同时,还针对鲁迅的理解与翻译问题与里克曼(PierreRYCKMANS )进行了激烈的论争。比如,在1975年,有关鲁迅的《野草》一书的书名的翻译,鲁阿教授与里克曼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野草》中的“野”字,鲁阿教授认为应该翻译为“sauvage”(野的,野生的)(LOI,1975),而里克曼坚持翻译为“mauvaise”(坏的,有害的)(RYCKMANS,1975),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细读他们所发表的批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翻译问题,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也不是纯语言层面的理解问题,而是涉及到译者的立场、政治态度、文学价值观等原则性的问题。有关“野”字翻译的一词之争(sauvage ou mauvaise),可以凸现翻译批评的诸多问题,如翻译观,价值观,和译介受到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等问题。这类批评文章,就翻译问题生发开来,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还有的批评文章具有反思性。这类文字多见于译者对自己已有译本或翻译行为的重新审视,常以散论的形式出现,少见专门性的研究。如为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艾田蒲(RenéEtiemble),在其《我信奉毛主义四十年》一书中,对其与中国的关系及其认识进行了反思,其中辟出专门章节,就其早期翻译进行了反思性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的批评虽然并不活跃,而且批评话语多属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对文学的审美价值少有关注,但总的来说,对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是引导的作用,伴随着一部译著的问世,出版社和有关媒介的介绍性批评对普通的法国读者无疑可以起到宣传、吸引和引导的作用。其次是深化的作用。在上文中,我们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有着历史性,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而翻译的深度批评恰恰可以对一部翻译作品、一个作家的理解起到深化的作用,如上文中关于《野草》书名的翻译之争,对于鲁迅作品的多元价值的认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翻译批评起到了开拓翻译空间和可能性的作用,比如我们谈到过的关于《骆驼祥子》的复译问题,译者对于翻译版本的选择性思考,对前译本的批评性思考,都体现了翻译批评对于翻译活动的重要作用。

2.翻译批评所揭示的译介的特点

在上文中,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批评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尤其从广义上,对有关译本的阐释、介绍、传播的批评形式作了归纳和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一看上述的翻译批评有可能揭示的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几个特点。

1)历史性

从批评话语入手,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有着不同评介重点和阐释倾向。在这一层面,历史、社会与文化语境是进行翻译批评所必需关照的,同样,从批评入手,也可以凸现其译介的历史特点。

2)互动性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译介是以文学文化双向交流为背景而展开的。就中法文学交流个案而言,输出国与接受国之间的文化、社会、政治交流以及关系对译介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每一个大的政治文化事件,对于翻译的选择和文本的阐释与接受无不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与传播的80余年历程中,尤其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法文化交流年的展开,在国内,这些事件对于现代文学本身的认识、传承和评介产生直接了影响,而同时,国内的批评倾向、批评话语也影响到法国翻译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理解、阐释与批评。如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法国被大量译介,其中多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相关。又如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于京派和海派的译介和讨论,更是在中法文学批评界互动的影响下展开。就广义批评而言,法国批评者的视野和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输出国的文学观、文学研究成果、批评话语和批评理论的影响。

3)认知性

在上面,谈及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批评的形式和作用时,我们已经关注到,外部批评远远多于内部批评,有关文本翻译的深度批评基本缺失,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的认知性大于其文学借鉴性。钱林森教授在《中国文学在法国》一书中,对此问题有过思考,他特别指出:“当代中国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文化形势,使法国对中国文学的观照不可能采取单一的视角。而二次大战后来自来中、西交流双方的各种频繁的政治干预、特别是我国文学自身在创作和研究方面所形成的非文学模式,又不能不使法国和西方的中国现代研究者产生一种非文学的影响。如果说,很少从纯文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是法国汉学界几个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所形成的一个传统,那么这一传统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似乎表现的更突出了”(钱林森 1990:22-23)。还有一点,如钱林森教授所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部分译者和批评者把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的“晴雨表”,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了解中国社会动向的政治、社会资料(钱林森 1990:23)。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接受在文学的审美价值上有很大的缺失。我们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国文学翻译界能够突破有关局限,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有新的拓展。

三、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批评状况的几点看法

通过以上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批评可为我们了解、认识与衡量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提供一个有效的路径。无论是广义的翻译批评,还是狭义的翻译批评,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的批评并不活跃,甚至可以说存在着某种缺失。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批评的缺失或不在场,一方面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并没有受到主流批评界的关注,另一方面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深度不足相联系的。

从翻译批评角度来看,在法国对中国文学在法国的广义批评要多于狭义批评。其批评大多属于外部的批评范畴,主要是从文化关系、文化语境,特别是从政治与意识形态关系展开。而文本批评特别是深度的文本批评严重缺乏,如翻译文本的对比分析、词语的深度阐释与批评、翻译风格的探讨与批评等等,几乎很少见到。这一现状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特别依赖中法之间的文化关系与政治语境。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影响,也主要产生于文化、政治与社会层面。由于翻译批评对于文本的文学价值、诗学价值关注不多,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学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忽视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对于法国文学,或其他西方文学目前很难产生文学意义上的影响。

随着中法文学交流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翻译批评呈现出了新的态势。对文本,特别是对文本的诗学价值有了更多的关注。在这方面,对于鲁迅的译介就是一个例证。自从在中法文化年间,鲁迅的作品重新得到关注,一方面,翻译者对作品的选择体现出了对文学价值的较多关注,另一方面,鲁迅作品的复译,特别是对其代表作品的复译,为翻译的文本批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拓展了空间。

参考文献

[1]LE CLEZIO (J.M.G.). Lao She, Le professeur[A]. In Lao She, Quatre générations sous un même toit, tome I, traduit par Xiao Jingyi, Paris, Mercure de France, 1996, pp. III-X.

[2]RYCKMANS (Pierre), La mauvaise herbe de Lu Xun dans les plates-bandes officielles[J]. In Lu Xun, La mauvaise herbe, trad. par Pierre Ryckmans, Paris, Editions 10/18, coll. Bibliothèque asiatique, 1975, pp. 7-51, repris dans Simon Leys, Essais sur la Chine, op.cit., pp. 433-454.

[3] LOI (Michelle), Pour Luxun (Lou Sin), réponse à Pierre Ryckmans (Simon Leys)[M]. Lausanne, Alfred Eibel, 1975.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许 钧.翻译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老 舍.《骆驼祥子》[M].弗朗索瓦•程,译. 巴黎: 罗贝尔•拉封出版社,1973.

[8]安 兰.《骆驼祥子》译本序[A]. 老舍. 骆驼祥子[M]. 弗朗索瓦•程,程安兰,译,阿尔勒:菲利普•皮基耶出版社,1990.

[9]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法文学的交流与互动”(08WWB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法语文学。

收稿日期2008-08-19

责任编校石春让

猜你喜欢
接受译介
奥尔特加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