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清
摘 要: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是师生学习和探究的标志,是师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智慧碰撞,是一种学习经验,更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用师爱、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顺水推舟,引领学生因错悟道,把由其造成的课堂意外转化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认知偏差或失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机智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1-0018-03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包括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错误。它经常造成课堂的意外,这种意外又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面对这种资源,教师应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让因错误生成的课堂成为精彩的课堂。
一、正视学生错误
1.慧眼识金,激活亮点。
面对学生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地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如果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越、一种独特,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慧眼识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对错误中显露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就可让智慧喷薄而出。
2.暴露过程,创新超越。
正确的结论是从正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之所以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误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叛、修正。正因为会出错,才会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理念,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才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正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使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
3.宽容错误,建立自信。
在美国,有位教师对长期被歧视的黑人孩子充满了宽容、关爱。课堂上,他伸出一只手问一位黑人孩子:这里有几只手指?这个黑人孩子开始不敢回答,在教师的再三鼓励下才开始吞吞吐吐地说:三只。学生们一听便哄堂大笑,而这位教师却激动万分地说:“太好了!你只少数了两只手指!你太了不起了!”这位教师的回答是很了不起的,他宽容了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完全是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试想,如果他批评了这个黑人孩子,会出现怎样的后果?这个孩子可能将永远对自己失去自信,永远不可能有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要蹲下来,与孩子双眸相对,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平等交流,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温暖的、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场所,让自信、活泼、童趣洋溢其间,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充满着安全,特别对那些特殊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树立起自信,感受到快乐,走出自卑、自闭的圈子。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心间流淌出平等、民主、尊重、关爱、亲情和宽容。
4.善待错误,保护个性。
一次听课中,数学老师让学生练习小数的读法,在读0.6648时,一位学生手举得很高,迫不及待地整个快要站起来了。老师示意他回答,“零点六、六、六……”[学生口吃且发音不准,积极性高,后得知学习暂时后进]。孩子们哄堂大笑,“别着急,慢慢说。”老师耐心地等待着,并用眼神鼓励他。“零点六、六四八”,尽管发音不准,但声音洪亮,全班同学自发地鼓起了掌。该教师明白课堂不只是优秀生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满足所有学生兴趣和需要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呼唤民主、平等的同时,重视挖掘弱势群体学生的潜能,还善于从学生中发现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善待学生,呵护学生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5.利用错误,引发创造。
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生成性因素。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及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笔算除法第一课时后,若有学生下定论“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笔算除法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都去掉!”是不足为怪的。课堂上,在学生初学某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展示学生思维风采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错误资源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错误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启迪学生调整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还可以使其他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提高反思水平,同时有些错误也是课前难以预设的,这些错误信息也许能生成一些新的学习目标,为师生展开新的探究提供新的方向。
6.循循善诱,因错悟道。
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融入课堂中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建构,从而达到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目的。
例如,一位同学在默写成语时,错将“鸠占鹊巢”中的“鹊”写成了“雀”。老师没有急于纠错,而是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斑鸠和麻雀的样子。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见过斑鸠的同学立即发现了问题所在:“斑鸠的块头有鸽子那么大,小小的麻雀窝恐怕连屁股都搁不下,占它有何用?只有那宽敞舒适的喜鹊窝才是斑鸠梦寐以求的天堂。”老师借机点拨:“许多成语(词语)都来自生活,只要我们多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师接着列举了两组成语请大家辨别:“(屈曲)指可数”、“首(屈曲)一指”、“卑躬(屈曲)膝”、“能(屈曲)能伸”、“委(屈曲)求全”、“(屈曲)意逢迎”;“口干舌(燥躁噪)”、“心浮气(燥躁噪)”、“鼓(燥躁噪)而进”。学生反应异常积极:第一组前四个成语中的“qu”都和肢体动作有关,所以都用了“尸”头的屈,第二组中的“zɑo”分别和“生活常识(水火相克)”、“行为习惯(急得跺脚)”和“相应器官(口舌)”等有关,所以分别用了“燥” “躁” “噪”。老师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结果一大批常见易错的成语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7.巧妙诱导,绝处逢生。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只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创造条件,巧妙诱导,使学生感悟并纠正错误。例如,一位教师课堂上指导学生用“尊”字组词,一学生举手回答:“尊,遵守的尊。”其他同学大笑,教师急忙制止说:“别笑,他还没把话说完,是遵守的遵去掉底,对吗?”这样巧妙、不露声色地帮助学生迂回前进,挽回了尊严,无疑是教学机智运用的最高境界。
二、直面教师错误
1.妥善处理,顺水推舟。
一位教师在执教“数积木”活动课时,由于疏忽,没有交代清楚某个图形是由小方块搭成的,结果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引发了学生激烈而富有创意的争论!有的学生说:上面一个小方块,下面两个小方块,看不见的可能是三角形,所以这个图形共有三个小方块;有的学生说:三角形放在下面的话,上面的那个小方块就放不稳了,所以下面的那个应该也是小方块,所以共有四个小方块;还有的学生说:下面的也可能是小圆柱,所以共有三个小方块。老师表扬了学生们真会动脑筋,说得都很有道理!没等老师说完,原来说答案是四个的那位学生说:“他们说得都不完整,我觉得这个图形中的小方块有可能是三个,也有可能是四个,要是看不见的是小方块,那就有四个。”教师不由自主地鼓掌,全班学生也一起为此鼓掌。一个失误引出了智慧的碰撞。
2.将错就错,变废为宝。
一位化学老师在讲《钠的性质》时,本想通过实验来验证,结果发生了意外,燃烧的金属钠放入氧气集气瓶中竟然没有按照预期的设想“冒白烟”,而是浓烟滚滚。老师没有惊慌,而是动员学生从回忆金属钠的性质入手,查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原来金属钠的性质异常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应贮存在煤油中,并且实验前一定要将外层的煤油处理干净。实验出错的原因,就在于老师事前没有将钠表面的煤油处理干净。怎么办?再重做一次显然时间不够。老师就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让实验继续做下去,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异常激烈,金属钠继续剧烈燃烧。老师将其换入另一集气瓶中,只见烟色逐渐由“浓黑”转为“淡黑”,最后伴随着一阵阵轻微的“嘶啦”声,瓶中终于白烟滚滚……“同学们,你们的预言被证实啦!”掌声与金属钠一起“燃烧”。
由此看来,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获得了许多新的启迪。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沉着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妥善处理,变“废”为宝,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3.巧设陷阱,机智引渡。
在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故意设下的陷阱。事实上,对这个陷阱的大胆否定,正验证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也应善于恰当设置一些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故意设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它的个位。同学们猜想一下,个位上是几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回答: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再结合具体的数,师生共同验证。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看个位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探求新知,学生走进了陷阱,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机智引渡,使学生自己从陷阱里走出来,继续寻找真正的答案。
4.尊重个体,倾情人本。
在一节题为“找规律”的数学公开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前三只并排的方框里已经按照顺序分别放置了1,2,4只苹果,要求给后面的方框里加苹果,使这些框里的苹果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第一个孩子上场了,答案是:7,11,16,规律是:前后两框苹果数之差在逐个增加;第二个孩子也上场了,答案是:8,16,32,规律是:前一框苹果数重复相加即为后一框的苹果数。两场精彩的表演结束后,老师又耐心地等了一会儿,也许看到预设的标准答案都已经浮出水面了,估计不会再有人上场了,就准备进行下一个题目。没想到又有一个孩子上场了,只见他哆哆嗦嗦地在黑板上把原题中的数字重写了一遍:1,2,4。答案一出,全班立即哄堂大笑。老师委婉否定了这个答案后,居然也没有忘记给孩子一点鼓励性评价,“某某同学的字胖乎乎的,很可爱!”那个小男孩终于忍不住羞愧地低下了头。
对这一评价,听课教师无不深感惋惜,“每隔三框,苹果数重复一次”,怎么就不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因为它太简单了?按照要求,这道题目的答案到底还有多少,我们姑且不论,问题是当学生的思路超出或者是偏离了教师预定的设想时,为什么一定要急于下结论而盲目地鼓励或批评呢?为何不能听一听学生的分析?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难道不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即便是错了,那也是一次有价值的经验、一种资源呀!为了几个预设的教学目标而抢时间,置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辛苦劳动而不顾,这样的教学实在是得不偿失。
学生的学习体验来源于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作者、与学习同伴间的智慧碰撞,它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幼小心灵里自尊和尊严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和智慧去呵护,教师要根据千变万化的课堂情景,因势利导地变换教学方法,不放过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少一些刚性的硬设计,多一些弹性的软设计,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责任编辑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