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也应渗透人文教育

2009-02-25 09:59岳中华
甘肃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文化背景审美能力

岳中华

〔关键词〕 英语教学;人文教育;文化背景;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2(A)—0047—01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了解文化、提高素质、拓宽思维的过程。学习外国语言,掌握其技能,了解其文化,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更频繁地接触、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教学更是一个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

注重渲染英语文化背景

英语学习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强调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一是从课文中寻求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如在教学课文Christmas Day时,把西方国家过圣诞节的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有关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袜等相关知识以及西方人是如何过圣诞节的。让学生对西方节日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融入到圣诞节日氛围中。

二是利用口语、对话课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如在教学有关天气变化的话题时,告诉学生英国人见面时习惯于先讨论天气,假如你碰到英国人,想跟他们聊几句,不妨先从讨论天气开始。另外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练习打招呼、寒暄、祝贺、道谢、告别、约会等日常会话时,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手段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置于英语语言文化氛围之中,让学生在训练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并融入其中。

三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加强文化差异方面的教学。例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This present is for you.Open it and have a look.”这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在接受礼物上的差异。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一般先要推辞,更不会当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物。西方人就不同,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且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往往当面打开礼物并称赞一番。通过这些文化比较,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对语言的内涵了解得更全面了,同时又感受到了英美文化的气息。

四是通过词汇教学渗透背景文化。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呈贬义,而在英美人眼里,狗却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又如中国人喜欢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来作比喻,而“dragon”一词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是凶恶、不祥的象征。由此可见,向学生教学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入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内容,这样不但为枯燥的词汇教学增添了色彩,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英语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语音、书写、课文内容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审美意境的培养,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文化素养。经常通过精心设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融入教材。

一是让学生感受语音、语调的韵律美。如在教学“sit down”的读音时,引导学生学习失去爆破音的读法。这样读出来不仅弥补了缺陷,而且为音律增色不少,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体现韵律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轻重音的读法。多音节的单词有轻重音之分,句子也是如此,这样读起来能显示出抑扬、强弱的变化,犹如乐曲中每个小节的节拍,让人听起来有美的享受。

二是引导学生感悟构词美。根据词义构造合成词是英语构词的一大特色。如super(杰出的,超级的),market(市场),合成词supermarket(超市);又如basketball(篮球),blackboard(黑板)等等。引导学生感悟构词美,不仅帮学生轻松地掌握单词,扩大词汇量,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记单词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三是挖掘英语教材内容中的意蕴美。在英语课文内容里塑造了不少感人的人物形象。如Miss Evans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将自己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素昧平生的妇女,而自己选择了与船共沉。这些形象都包含了丰富的意蕴美,对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生活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文化背景审美能力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