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 波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2-0049-02
摘要:本文从数据结构的教学特点出发,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状况,提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实施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成为摆在各类职业教育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以及调研情况,通过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研究和实施改革,对“数据结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锻炼程序设计能力的实践课程。它相对于其他应用性课程来说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起来也比较难讲。那么如何降低理论性程度,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何讲授“数据结构”课程值得探索。本文主要针对如下几方面内容加以阐述。
1 “数据结构”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学会从问题入手,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加工的数据结构的特性,使学生能够为他们应用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相应的操作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性能分析技术是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复杂程序设计训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据抽象能力的过程,这种能力是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算法构造性思维方法。因此,让学生理解、习惯和熟悉这一套算法构造性思维方法,以适应学科迅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2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原则方面
“数据结构”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等。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教学内容方面
“数据结构”课程内容抽象、琐碎、庞杂,涉及很多概念和技术。所有这些内容均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的衔接线索很少,总体感觉内容零散,没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因教学内容多、知识量大,很难取舍,所以不免在教学过程中变得面面俱到,重点、难点不突出,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3) 教学模式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现在有些教师仍然一成不变地沿用老一套,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到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虽然目前“数据结构”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课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课件的尺度把握方面,我们的教师们还是要下些功夫。否则,我们的课堂就可能变成纯粹的计算机媒体演示室,学生必然是走马观花,不知所云,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数据结构”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1改变教学原则
要培养合格的开发型、创造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把“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教育观。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2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第一,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特点,对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根据“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强化技能,重在实际操作”的特点进行组织,以基本概念、基本结构、算法的知识结构为主,再通过大量详尽例子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体系。要很好地组织教学,必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体系,提炼出该课程、每章、每节的知识结构,构建一个整体的层次框架,以数据类型的统一模式及算法为主线,注重内容的衔接、联系与继承性,逐步展开各层次的知识点的教学。
第三,合理地组合教学内容的展现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利用了各种技术,把多种媒体组合起来,以生动、形象、灵活、全方位、立体化、高密度的方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各种数据类型及其操作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展示性,因此,用这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利用程序可视化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要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抓住本质、组织数据、设计算法、解决问题,并且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第一,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应用已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模式,应用启发教学方法,提出与所学理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解答,并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主动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转换角色教学法。转换角色的第一个含义是,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角”转换成“配角”,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转换成“主角”,这是现代教学原则所倡导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需的;第二个含义是,教师在安排、组织理论课内容时,转换角色,教师要从作为初学者的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第三个含义是,转换学生与教师作为提问者和解答者的角色,教师要发现、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事业。
第三,承上启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与继承性,提炼出各章节间的共同点和衔接线索,对各种数据类型,建立统一的一般抽象模式,在这样的框架结构下,分别讨论各种数据类型独自的特征与算法,在课程内容间建立一种宏观的联系和衔接。算法的描述,采用“范代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种自己掌握的语言实现算法。这样既兼顾了对语言类工具的熟悉与使用,又为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做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第四,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法。“数据结构”课程不但是抽象的理论课,其综合性和实用性也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学活动也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实践的规律。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实践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发展,使理论得以升华。
3.3实训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数据结构”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的。因此,实践性教学是“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实践任务进行充分分析、抽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模式,使问题最终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训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第一,合理设置课程实训内容,力争与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及实用知识联系起来;第二,从实际应用中精心选择有具体应用背景的实训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三,注重实训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四,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训课考核方案。
4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具有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路群.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二版[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 殷人昆. 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描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10-117.
[3] 罗拥军. 我国计算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的初步分析[J]. 福建电脑,2005,(3).
[4] 施良方,崔允郭.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5] 顾秀萍.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探讨[J]. 太原科技,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