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志
教师在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抓住学生不同的“亮点”,发挥积极作用,以进行最好的教育。任何个体都存在对立的2个方面——优、劣。作为一名以全面发展眼光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并注意合理运用不同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偏差”生的教育问题上,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最终的教育目的都是一个——让所有能够成材的学生成材;让所有可能成材的学生可以成材。
首先,改变观念。在定位“存在问题的学生”时,应该尽可能地改变头脑中固有的观念,最好避免用“差生”这一可能会严重挫伤学生自尊心和创造能力的词汇。他或者她在某一个方面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正是要通过奋斗解决的。只有以这种观念作为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才会满怀信心地对这些“弱势群体”开展正常的教育。同时,这种观念也有利于这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乐于接受教师的“矫正性引导”。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进行这方面的宣传,造成一种舆论,形成一种集团氛围。
其次,要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细微“亮点”,并想方设法展现这些“亮点”。无论哪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哪怕这个优点在别人看来微乎其微,也要及时抓住,并以夸张的方式进行宣传,让他们体会一种快乐和自豪,树立他们更大的自信心。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的“亮点”展露出来,还可以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故意让某个学生成为主角。也可以通过学生自我的“风采”展示,让每一个学生直接把自身的长处在公众面前展示出来。教师还可以专门设立“亮点”展示台,通过各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的“亮点”成为集体教育的长久看台。
在每一个学生的“亮点”评价中,教师都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以此为起点,不断进步;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并辅助他们实现目标。在做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亮点”背后所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通过合理地分析以及对任务的分级处理,帮助学生以“亮点”作为“起点”,从零点出发,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学生奋斗过程中出现挫折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帮助,巩固奋斗的成果。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发挥“亮点”的效果作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发现问题积极解决并积累相关的材料,并注意积极推广经验,用一部分人带动所有人,甚至整个社会教育形势的变革。
只有这样,才会使“偏差”生教育这一教育难题,取得尽可能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化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