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华
[摘要]历史教育应该反思,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思维,提高素质,形成真正的唯物史观。
[关键词]历史教学 感悟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63-01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再有加上背景,原因,性质,作用,意义,教科书都已规定好。学生的任务就是彻底的背诵应试和接受评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强调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强调量化成绩,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很少有机会针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所谓历史事件原因,性质,作用影响等等观点都是空降来的,作为老师也未必会真的就信服这些早就规定好的统一说法,为了应付考试,只好搜罗大量的课外参考书中补充了每课、每个考点的理论内容,现学现卖。历史课已经成为政史地中最难对付的一科了。死记硬背这些所谓的知识点让广大师生吃尽了苦头。而考题一出,不是通过材料考学生的阅读理解识记能力,就是出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的整体综合题目,说是主要考察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后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解运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理论的角度讲,我们现行历史课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乃至考试机制,是根本上升不到所谓历史唯物论的高度的。中学生学习就是背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历史事件,像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了多少银两?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只有拼死去背的滚瓜烂熟,才有可能得分。然后就是课本上现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了”,原因性质意义影响,123、456,分条分缕,味同嚼蜡,思维消极被动,努力事倍功半,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对学历史毫无兴趣和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我们有关于历史学科的实践教者,考者应认真反思,并努力去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使学生能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由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新课标把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重视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其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学生真正成为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发现者和传输者。因此历史教师应从只重视知识结论让学生去记忆“标准答案”向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为学生创设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接触新课题阶段,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还原历史细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化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识。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教材信息资源、教师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解释,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引入新观点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像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在教师讲授之余,教师还应根据年轻人争强好胜、善于争辩、勤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引入一些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史学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言,讨论争鸣,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既积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他们的观点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史料,通过集中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特别是区分信息的真伪,反复推敲观点,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有意识地让学生分工合作,根据兴趣确定专题结成不同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辩论。
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相对来说,大部分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世界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而我们说:“百姓生活皆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活动时选拔知识基础较好的同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水平,精心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难度适宜的新材料,把历史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由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自己来讲,面对与历史人物相同的问题和抉择,学生需要先了解他们所处地时代和社会环境,能够了解洞悉不同的历史人物及其动机,思考可能出现多样性的结局,也就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领悟不同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较好完成教学要求,同时更能够充分地激发全体同学的竞争意识,调动所有同学参与,锻炼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和鉴别能力,不失为教师主讲的一种有益补充。
历史应该回归了,历史课应该回到历史本身来,历史本身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实体。显然,现行中学的历史教学不足以使学生深刻悟得历史理论和哲学,但是中学教育毕竟是基础教育,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总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升华,上升为人生的理论,而不是现在的课本上现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从历史本身去感悟吧,而不是已经定型的理论和生硬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泽治,《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困难与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5期.
[2]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创造思维论,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网.
[3]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
[4]邓颖超,《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载《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5]E·P托兰斯,《创造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