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陈显顺
摘 要:“婵娟”具有“月光”“月亮”义,是经历了长期的历时演变过程才形成的。主要表现在,由“啴”“咺”合为同义复音词“啴咺”,后固化为联绵词。又经过语音、字形的长期演变,形成了形、音与之稍有不同的“婵娟”,其语义也有所分化。唐代频繁地以之绘月,最终“月光”“月亮”的借代义得以产生。
关键词:婵娟 联绵词 借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意思是: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此处的“婵娟”随文释义为“月亮”,是名词。兰佳丽把“婵娟”与“婵媛、婵娟(蝉媛、蝉蜎)、啴咺、掸援”等归为同源联绵词族[1](P209),冯蒸认为:“联绵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状词。同源的联绵词当中没有不是同一类词的,目前还未见有杂入其他词类的例子。它们或形容大,或形容小,或形容方,或形容圆,或描写声音,或描写动作,内容颇为丰富。[2](P27)这里,“婵娟”作为同源联绵词族的成员应为“状词”,怎么能释义为“月光”,成了名词呢?我们回到“婵娟”所在的同源词族做些调查。
“蝉鸣之名为啴,犹人曰之名为说。连言啴啴……如马劳、马病之声;其声知了知了,则如敝车行驶之声。相反为义,则戎车、王旅、徙御之啴啴,则如众蝉之喧哗噪鸣,故有众、盛、喜义[3](P836)反二义,师古曰:“小儿啼不止也。”又《诗》:“赫兮烜兮。”注:宣着貌,一曰有威仪貌,通作“咺”。《礼记》引《诗》:“赫兮咺兮”又作“喧”。蝉之咺,本无情感色彩,其哀哭、欢笑二义,是人在不同的处境下对蝉的鸣叫所产生的不同感受。这在后世诗中多有表现,兹不举例。啴、咺本为同义,因汉语的双音化历史演变逐渐合为一词,成为同义复词。元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五下:“啴咺,音辉萱,纾缓貌。”“同义复词经过历时演变,两个原本自由的语素逐渐成为不自由语素,产生依附性,丧失组词造句的功能,二者紧密结合而成为联绵词。”[4](P130)
“咺的泣而不止,其声咽噎,是儿啼以牵引母心,是啼状。而蝉之鸣调,此唱彼和‘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是以名声求偶相牵引,故为啴爰即蝉之鸣状。又蝉鸣之‘爰,犹人语之‘言,言、爰叠韵……”[3](P836)《诗经》:“爰有寒泉”“爰得我所”,传、笺皆云:“爰,曰也”。 咺、爰音同字通,如《齐策》之狐咺,《汉书·古今人表》作狐爰,爰加口为喛,《方言》十二:“爰、喛,哀也。”故“啴咺”即为“蝉喛”。
“根据同义复词在其演变过程中词义发生的某些特指性的转向,规定出相应的形旁,将此形旁同时加诸原同义复词的两字符上(或是将两字符的原有形旁同时改去,或是改一个就一个),产生新词,共同表达新产生的特定意义。”[4](P131)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因世名蝉曰齐女,形随义赋,故“蝉”变女旁为“婵”。
罗庆云引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1995)“人们书写的时候,因受上下文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给本没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或者将偏旁变成与上下文或其他字一致”[5](P171),这就是字的类化。由于“蝉”变为“婵”,“爰”“喛”因受“婵”字类化作用的影响也加“女”旁或变“口”为“女”旁从而变为“媛”字,“蝉喛”演变为为“婵媛”。又齐女以“螓首蛾眉”为美,故美女称“媛”。“啴咺”“婵媛”为同族联绵词。啴咺,上古声纽为昌/晓;婵媛,上古声纽为禅/匣。上字都是舌音,昌、禅旁纽,下字晓匣旁纽,韵部为元部叠韵。语源义为“牵引貌”,如:草木纤弱如竹子,纤细摇曳貌婵媛,情思牵萦也作婵媛;动作牵连迂缓则为啴咺。
媛、娟上古韵为元部,同韵声转。戴侗《六书故》卷九:“婵娟,古作婵媛。”古代文本也有写作“蝉蜎”的,成公绥《啸赋》云:“藉皋兰之猗靡,阴修竹之蝉蜎。”其中的“蝉蜎”,六臣本《文选》作“婵娟”。张衡《西京赋》有“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句,其中的“婵娟”,罗振玉《鸣沙石室古籍残丛》则作“蝉蜎”。这符合联绵词的多形性和多音性的特征,王念孙说:“形体虽异而意义实同”,例如“婉转-宛转-夗转”“崔嵬-崔巍-摧萎-磪崣”。“这些不同形体之间没有本字与异体字之别,因为联绵词重在音,只要将两个音节表现出来,任何两个汉字都可以看成其正字,所以就一个联绵词来说,那些表现其音的字都可以认作异体字。”[6](P9)蝉蜎、婵娟在汉代常混用而不影响文学意向的表达,但随着字形的变化,婵娟的意义已和其语源义“牵引貌”有了距离,多为:
1.姿态美好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卻转,增婵娟以此豸。”薛综注:“婵娟此豸,姿悲妖蛊也。”《文遗·成公绥·啸赋》:“藉皋蔺之琦靡,荫脩竹之婵娟。”李周翰注:“婵娟,竹美貌。”
2.情思牵萦貌。江淹《去故榔赋》:“情挥娟而未罢,愁烂漫而方滋。”然而,文献中少有月光或月亮义。
表月亮或月光义,是在中唐以后。“婵娟,月亮;美女。原指美好的样子,后因以表示月亮或美女。这是用性状代物或人而形成的借代义。”[7](P223)这种借代义是怎样产生的呢?
韩陈其在《汉语借代义词典》前言中说:“修辞学上的借代手法是产生词的借代义的基础。”[7](P10)舒光寰进一步说:“比喻和借代本为两种修辞手法,其在词汇发展中的作用有二:一是造成新词,二是产生新义。造成新词是本为非词的语言单位因比喻、借代用法意义逐渐固定而成为词,产生新义是一个词因比喻、借代用法意义逐渐固定而成为词的新的义项。在词汇发展中,前者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后者表现为词的义项的增加。”[8](P10)由婵娟到月亮或月光借代义的产生也是如此。以婵娟绘月,并以其独特的语词内涵展示其特殊的审美情趣的代表者,是中唐诗人孟郊。孟郊有《婵娟篇》,以婵娟描写了四类美好之物:“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当然,此处的婵娟还没有成为月亮的借代义,但也证明了婵娟所独具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已和月亮发生了文学关联,为婵娟与月亮的相合,奠定了语言、情感和审美的基础。刘大为在论述比喻词汇化问题时说:“这个词语如果能够继续依照这种比喻关系被使用并达到一定的频率,比喻关系就会渐渐在词语上稳定下来而使该词语带上一个比喻意义”[9](P27)他说的是比喻,我们认为借代也是如此,即一个词语如果能够继续依照这种借代关系被使用并达到一定频率,借代关系就会渐渐在词语上稳定下来而使该词语带上一个借代意义。《全唐诗》中有不少晚唐诗人以婵娟代月,借婵娟独特的文学意象抒写自身凄凉之情、孤寂之怀,或感叹生命个体短瞬的诗作。婵娟与月如此频繁的发生关联促使其借代新义最终实现。晚唐诗人薛莹《中秋月》:“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在月的盈缺中人们感悟到了人生的有限和人性的残缺,正像“云放蝉娟不久长”一样。晚唐诗人薛逢《昭华公主废池馆》:“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白鸟带将帘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浮华不向庄周住,须读南华齐物篇。”诗人面对着天上水中的婵娟,发出“浮华不向庄周住,须读南华齐物篇”的感叹。唐末诗人栖白在《八月十五夜玩月》诗中写道:“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乃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婵娟以自身的圆缺,展示着时间在发展中的永恒,诗人感悟到了生命群体的永在与生命个体的短瞬,从而发出:“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的感叹。
晚唐后婵娟借代“月亮”的用法更是频繁出现,其中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胡云冀《宋词选》注:“婵娟,月里的嫦娥,指月亮。”婵娟终于有了“月亮”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兰佳丽.联绵词词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冯蒸.古汉语同源联绵词试探[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3]周清泉.文字考古[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曹莉亚.同义复词凝结成联绵词的类型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
[5]罗庆云.汉字的类化对双音词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6]蔺秀娟.汉字机制对联绵词的规约—兼及汉语联绵词与英语词汇的对比[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7]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Z].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8]舒光寰.比喻、借代造词与词的比喻义、借代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90,(3).
[9]刘大为.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
(李妍 江苏沛县河口中学 221634;陈显顺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