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从2005年秋天进入笔者学校至今已有四年了,使用这套课本进行教学的四年,也是笔者应用原形阅读理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四年。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第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阅读教材的基本单位
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文选型”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材是由“课文”(选文)和依附于课文的“引导文字”(思考题、练习题、提示、注释)两部分组成的。教学中教师以单篇课文为基本教材单位,设课时、定目标、设计教学,而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却无视这一规律,将课文思考题编得远离课文,不利于学生学习。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为表现编辑新意,过分强调单元综合,其实单元综合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价值。
原形阅读理论认为,“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阅读教学要培养的诸多能力,如识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等,都必须附托在课文阅读上,离开了对课文的认真阅读,所谓“单元综合”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将苏教版和人教版的相同课文进行对比,看一看两书编者的安排有何不同。
例一:《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传统老课文,它在苏教版中的位置是必修一的第一篇。我们看到,课文印在课本的第4页上,在课文后面紧接着的是一张图片,内容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法手迹,下一页便是另外一首诗歌了。相关的思考与练习题在哪里?一直要到课本的第10页,才出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思考题:“围绕《沁园春·长沙》的内容,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关于该诗的意象手法与结构特点方面的学习内容,则丝毫未涉及。
《沁园春·长沙》在人教版中的位置也是必修一的第一篇,而紧跟课文的有“研讨与练习”三道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人教版课本的这三题“研讨与练习”就切实抓住了该诗在意象、结构、情感方面的学习要点,不空浮,是把该课文当作“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来对待了。
例二:《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也是一篇很经典的传统课文。它在苏教版课本中编在了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直到与课文相隔4页处才出现一个相关的思考题:“朗读《荷塘月色》,想一想,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而在人教版中,紧跟在《荷塘月色》课文后面就有三个“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通感……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第三题:“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这三道思考题是按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阅读理解过程编写的。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教版课本的编者没有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紧跟着配备必要的思考与练习题,而是在一个专题的几篇课文后面才安排一组单元思考练习题。这样的安排有违“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这一阅读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削弱了单元练习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认为在这方面人教版处理得比较好,人教版课本在每篇课文后面设置几个与课文语言、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感情联系紧密的思考题,能有效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而单元综合练习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练习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否尊重阅读“主体”的认知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既是一个认识者,又是一个发展者。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地位,合理制定、有效实现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堂堂语文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加油站,而一道道课后练习题则应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层层台阶。
单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指引,要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重点写作方法建立清晰印象,这些按原形阅读理论不宜跳过的阅读思维过程,往往被苏教版课本的编者忽略了。而人教版新教材就十分重视这些阅读思维过程的引导。
先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内容见上文)。苏教版的编者将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背诵等多项要求,笼而统之地放在一个题目中,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编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一首诗歌、理解一首诗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语文课本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引导。最好的帮助就是以一个个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学生搭起一层层台阶,引导其一步步走上去,一步步得到提高。
再看人教版中该课的练习题,就体现出一定的阶梯性。第一题是针对词这一特殊的文体提出的背诵要求。第二题引导学生以意象为抓手,正确把握词人的情感。第三题是以课文为中心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去认识伟人毛泽东的诗人、书法家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这三个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很好地遵循了学生的阅读认知的规律。
再以《荷塘月色》为例。苏教版先问“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再问“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头脚倒置的问法。而人教版课本的第一题则是先问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色,后问“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以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通感、动词的表达效果和叠音词的使用这三个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第三题拓展到对朱自清散文特色的讨论。人教版课本这三道“研讨与练习”题的设置,既遵循了阅读理解由浅入深的规律,又紧贴散文的表现规律和语言特色,这是对语文课堂中学生“认识主体”与“发展主体”的尊重。
第三个问题:文言文阅读首先抓什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五册课本中,共收入文言文22篇。在这些课文中,文言字词语法知识中的通假字现象、意动和使动用法、被动句现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现象已较多出现,应该在必修三至五的文言课文后面配备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与讲授,以便于学生按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规律及时理解文言现象。现在,苏教版课本将这些最基本的文言知识移到选修课程《<史记>选读》中去教授,这是不妥当的。从理论上讲,按新课程标准,理科班学生可以不选修《<史记>选读》,但是上述基本的文言字词与语法知识却是必须掌握的,并且也是语文高考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必修的五册课本中去讲授与学习。
“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指出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文言实词的释读能力,认为让学生弄懂、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常用实词,是中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素的高效率方式,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能力,是一条“一举两得”的词汇学习途径。我们看到苏教版文言文后的练习设置明显忽视了这一点。就拿必修一里学生最先接触的文言课文《劝学》和《师说》来说,这两篇文章在文言字词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典范性,编者却不编设这方面的练习,而是直接进入思想内容的“问题探讨”,要求学生探究“《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直到与课文相隔5页的地方才出现背诵要求和关注“一词多义”现象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引导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原形阅读理论强调指出:以原形阅读理论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教学,“排除语言障碍,实现顺畅阅读”应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做到了这一步,文质俱佳的课文才会对学生头脑中的语文转换生成系统发生影响,促进其文言阅读能力的发展。“释读”这一步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需要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排难”。[1]
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文言课文后面,应该配备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练习,先要重视一步步提高学生文言阅读中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再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章中古人深刻的思想、严谨的表达以及精妙的构思。教材应遵循当今中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配备课后练习,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才最有利。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批准号:B-a/2006/02/064。)
注释:
[1]徐忠宪.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状态——关于原形阅读与超原形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冯丽娜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2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