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实施)是教师和学生研读课程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共同策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分析、思考教学问题,探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预设、实施、评价、调整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一个互相包括的、周而复始的,但却不是简单重复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的教学过程,当侧重于设计而包括实施时,我们把它们并而称之为:教学设计(实施)。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存在着一种偏向:课前预设多,课中和课后的生成与反思少。这是因为在教育界内外,有些人窄化了教学设计,他们简单地把教学设计看作是课前的准备,甚至是缺少弹性设计的书面教案。事实上,课前“预设”不可能完全反映“课程现实”,“预设”与“课程现实”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而“相同”则是相对的。教学设计并不等于课前预设,预设只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课前预想设计、课中现场设计和课后反思设计三个阶段。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某种教学程序或具体教案,但是,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变化,教师必须注意随时调整。
在教学中,有时需要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主要解决“为什么教学”的问题。新课程的交互对话性、言语情境的多义性以及综合性实践强等特点决定了教学目标是生成与预设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会发生衰减、增益、变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依据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设计(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调整。要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处理新生目标,使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巧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主观武断地批评或无视学生的体验,而应发挥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承载着童年欢乐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和对代表着封建教育制度的三味书屋的憎恶之情。课堂上,有学生发表了这样的一番言论:“无论作者喜不喜欢,作者都要走进三味书屋接受教育。作者后来所以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还是得益于三味书屋的学习,因此我认为三味书屋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部分。”面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老师现场调整自己的预定目标,让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充分思考问题,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更具有探究和争论的乐趣。
在教学中,有时需要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又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通过对话交流,在具体情境中动态建构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随着变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现实情境、学生的学习实际发生变化,及时调整并认真反思十分重要。引起教学内容变化的原因很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原因主要有:对学情估计不准确、对文本内容的多元理解、课堂教学现场出现了意外等。《山中避雨》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题:“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更能和谐相处。你也许有过类似的体验,用三四百字的短文写出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几乎谈不上听音乐,他们耳熟能详的是天籁之音。根据学情,老师重新布置一道题:“你听过天籁之音吗?比如蛙声、虫鸣、鸟叫、小溪流水声,写出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非常兴奋,思如泉涌,有的一气呵成。
在教学中,有时需要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利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养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动态的、丰富的、鲜活的、富于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应是预先硬性规定好的确定的静态路线,而应根据执行中获得的信息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付诸实施前对教学进行预设,充分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并能够灵活运用,及时增加、删减、调换某些教学环节,或调整原有教学环节排列的顺序。如一位教师上口语交际课《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时,按照预定方案,首先集中讲解“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的相关知识,然后学生练习“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从课堂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被这样那样的口语交际知识所束缚,积极性不高,在课堂练习时缩手缩脚,放不开,口语交际能力的历练和提高就没能落到实处。课后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另一个班施教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变知识先导式为活动发现式,引导学生在“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知识;再运用知识指导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借助课后的教学反思,这位教师成功地调整了教学过程,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教学过程内外诸因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方法又是一个变量。教学方法是丰富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其不同组合有时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所以,方法具有替补的可能性。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教学方法的选用受制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的环境条件,而教学是复杂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教学目标具有多元性,学生各有差异,教师各有特点,教学的条件和环境更是千差万别,所以,选用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应变。教学中要根据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根据需要临时调整教学方法。运用某种方法实施教学时,由于情况改变,有时需随之变化方法要素。例如,当教师运用讲授法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该增加趣味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或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运用某种方法实施教学时,由于情况改变,有时需随之调换其他方法。例如,教师运用谈话法教学,发现学生已经理解了所讲知识,于是,应该改谈话为练习,通过练习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而当多媒体设备出现明显故障时,教师应当忍疼割爱,果断舍弃多媒体教学法,调用其他方法达成教学目标,如前面提到的公开课,其实教师不应该死守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完全可以现场调整教学,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使课堂教学灵活有序。
新课程实施不只是课程方案的机械照搬,实施过程其实也是调适、创生过程和发展、完善过程。教育情境是非常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多变的,要求教师根据“学情”“课情”的变化,灵活应对,及时调整。在教学中做到随机应变,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上课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尽量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意外纳入到自己的预设视野,准备应变办法,比如预设学情变化,预设多元解读,预设情感迸发,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预设课堂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冲突,预设学生“没有问题”时怎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等等。教师应该尽可能就教学内容中某些关键部分的学习,作出多种预设。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进程,让教学方案在课堂运行中随机生成。
综上所述,教学的机巧就在于随机应变。教学设计(实施)的随机性能使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吕叔湘先生曾这样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教师要综合考虑具体教育情境中的诸多教育问题和要素,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实施)的准备,应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时机和条件,如果出现了超越预设的生成,则随机应变,借助现场教学设计调整预设,促成生成,使自己的教学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王立英 郑州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