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类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009-01-28 03:52陈祖君
文学界·人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财经高校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落实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措施。更是教育观念深刻变革、教育领域改革深入发展的结果。这些在财经类高校也不例外。在财经类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各方重视,共同推进;在非功利与功利之间、在通才与专才之间、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重在感情的陶冶。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财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047-03

作者:陈祖君,贵州财经学院副教授;贵州,贵阳550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财经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为2007012

一、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来看什么是人文。关于“人文”的解释非常多。在我的理解中,它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人文”的正确理解要兼顾这两方面。狭义的“人文”是一个带有思潮形态的概念,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复兴被遗忘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为由,反对宗教神学教义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肯定人而不是神是世界的中心,提倡以人为本,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广义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这一意义上的“人文”似乎就是“文化”的代名词。

再来看什么是素质。“素质”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里有三层意思: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三层意思实际上是相通的,推之于人,可以把素质理解为:它是人的内在的特点,表征人的生理一心理状态,既来自于先天,其发育和成熟又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最后看什么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就广义而言,指的是文化素质。人的素质有多种,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或日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是其中基础的一种。综合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以加强学生多方面的修养的教育。

二、为什么要在财经类高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落实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措施。高等学校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机构,固然必须培养人的职能和技能,教以生存在现代社会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对群体和他人有用的人,但是更应该以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培养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高质量的人。而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也适合人文的教育。意大利著名人文学者维柯在三百多年前面对学生勉励道:“你们有着高贵的品性,远大的抱负,符合你们自然不受拘束的青春年华。”维柯启示我们,年轻人的“自然不受拘束的青春年华”正适合培养高贵的品性、远大的抱负之类的人文素质。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里,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是教育观念深刻变革、教育领域改革深入发展的结果。

中国现代大学的建构,开始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体制,涌现出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和一批著名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郭秉文、梅贻琦、张伯苓等。这些名校各有自己的特色,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摒弃二三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教育传统,全面学习、模仿苏联模式。受苏联模式影响,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对教育实行中央调控,将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取消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1952年起,还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除了保留少数综合性大学外,依照产业部门、行业的性质全盘调整全国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布局,将大学中工、农、医、林、财经、政法、师范、语言、艺术、体育等科目调拨出来,另立专门学院,或建立新的院校。中国的财经类院校,就是在这样的调整中建立起来的。通过这样的调整,国家建成门类齐全的,高效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

现在看来,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院系大调整,全国大多数省份,包括一些边远地区有了高校,改变了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使长期以来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得到较大改变。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院系大调整,明确了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有效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个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如,财经类院校就培养了大量的财政、税收、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适应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财经人才的需求。

今天,回首几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我们也发现片面追求大学服务政治、服务经济的工具性的一面造成的大学人文性的缺失。机械模仿和僵化管理切断了以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和先进的经验,中国高等教育失去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和价值取向。此外,片面强调培养专才,也造成我国大学成为培养技术人才的训练场所。这样的训练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轻视伦理道德,不知道基本的做人的道理,由此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时,中国教育的现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随着国家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轨道推进,教育也面临着和全球接轨的问题。随着大学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在大学蔓延,学生培养质量下滑。现在大学里普遍推行量化管理模式,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走向极端,就变成学生以学分所得数量的高低作为毕业的标准,教师以工作量和发表文章的多少作为晋升的依据,从而把教育的人文性和大学的精神抛在一边。

所幸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中国教育缺乏人文性的弊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人文素质教育就在全国逐步推行。至今已成燎原之势。

这一切,在财经类高校也不例外。财政和经济联系着国家的命脉。不仅政府各类各级部门需要财经类人才,各类银行、广大企业都少不了财经类人才。财经类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财经人才的重任。财经类高校也同样面临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及现状中存在的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当政府财经部门发生一桩桩经济案件,揭出一个个腐败官员时,显得尤其严峻。要是财经类高校注重培养学生文史哲等多方面的修养,以及广阔新颖的视野、正直崇高的品格,让其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这样的问题是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三、怎样在财经类高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

财经类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什么内容?怎样在财经类高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呢?教育部重要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说:“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里指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从这里的规定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不能一刀切,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把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区别开来,施以不同的教育。由此,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和非财经类专业如文学、历史、哲学类的学生在实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应该加以区别。根据财经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也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这是比对人文社科类学生和理科学生更为繁重困难的,也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关注。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试点高校的经验,总结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式,计有四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几种途径和方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无疑也适合于财经类高校。切实遵照这些途径和方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能极大提高财经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结合自己的观感和体会,我认为有三点是在财经类高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特别应该注意和强调的。

第一,财经类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各方重视,共同推进。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高质量的教材;需要卓越的领导和管理,也需要扎实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调,需要社会包括其他高校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的援助,更需要财经类高校领导切实有力的措施与长期不懈的坚持,需要校内各党政机构特别是各系部在相互协调中稳健具体的落实。显然,这一浩大工程,只有各方重视,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大力的推进。由于中国的财经类高校长期以来从事财经类人才的专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不少这样的学校里,尚缺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以及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各方重视,共同推进才能很快形成强大的合力,尽快显现成效。

第二,财经类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在非功利与功利之间、在通才与专才之间、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财经类高校为社会培养财政经济方面的人才,这是一种功利性的,在社会科学范畴内进行的专才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地是在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展开的非功利的通才教育。很明显,在财经类高校,这两者都是异常重要的。这两者应该求得一种平衡,不应偏废其中任何一类。如只要前者,则培养出来的只是懂得财经知识,会算账、会管理的履行别人意图的工具。如只要后者,则可能培养出虚而不实,夸夸其谈而不做实事的空谈家。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培养有思想、有修养的高质量的财经人才。

第三,财经类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重在感情的陶冶。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是熔铸了人的情感的人文科学领域,礼仪风俗、道德教化、品格修养等是渗透到人的情感起作用的。相应地,人文素质教育也应该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实现。当然,人也是有理智的动物。人文素质教育也要通过理智来实现。但是,由于人文学科和人的情感的天然联系,人文素质教育也更多地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财经类高校的学生获得财经类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理智,那现在恰好通过感情的陶冶,来获得人文的教养。两方面互融互补,就能培养起道德高尚、有人文气质和内涵的高质量的财经人才。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财经高校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财经日历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