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开展“又红又专”教育

2009-01-28 03:52秦洪雷刘海涛
文学界·人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

秦洪雷 刘海涛

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将“又红又专”与“德才兼备”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对“又红又专”更好的坚持与发展。

关键词: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044-03

作者:秦洪雷,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1/刘海涛,鞍山师范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硕士;辽宁,鞍山,114007

传统观点认为教育价值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指的是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在于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其最终价值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全方位发展。另外一种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认为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任何受教育者的需要都要依赖于社会的需要,所以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最终目的。随着争论的不断深入,人们倾向于将二者结合起来,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但是随着生态价值观的兴起,人们愈发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不是工具,人类只有真正懂得并身体力行的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超越和自由,教育的生态价值就在于此。如何培养出这样与人、与物和与自身和谐相处的人才,才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又红又专”的传统释义及其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又红又专”现在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追根溯源是毛泽东1957年10月在《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一文中的一句话:“知识分子要同时是红的,又是专的。”是指既要政治上过硬,旗帜鲜明,信仰坚定,同时也要业务上精通。1958年1月毛泽东写了《工作方法六十年》其中一条就是“又红又专”,联系实际从哲理上对红专关系作了概括:“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

与此相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明确的提出了教育上的“又红又专”要求,即“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3]但是对“红与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在实践中的种种偏差。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着重指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

从两位伟人对于“红与专”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就是要培养政治上可靠和业务上过硬的人才,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正是该价值观的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明显,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是偏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这一思想一直到今天都在指导着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应该说我国所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我们教育政策的成功,但是这并不能说我们的教育就一点问题没有,在下面笔者会从理性角度和系统角度分别讨论此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二、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角度看“又红又专”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所谓的“价值理性”,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而不是看重所选择行为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判断我国现行的教育价值观应该归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因为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即不仅要极大的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关注生产过程和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才是硬道理”和“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思想的指导下,在我们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中,工具理性更多的占据了主体地位。这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好的体现,每年高考专业的冷热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薪酬的走势判断有关,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而“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要求就其本身而言应该是属于价值理性,因为“红”指的是信仰社会主义并为之奋斗,这是一种价值追求。但是在过去30年来我们所提出和实行的“又红又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工具理性”,或者说是假“价值理性”之名,行“工具理性”之实,因为这个要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权维护的需要。物质的匮乏和人民生活的窘迫,使得对于社会主义的追求并非是人们自发或者说特别关注的事情。当然,笔者并非是否认“又红又专”要求的必要性,相反,这个要求不仅必要,而且应该说是在我国过去的3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质资源尚不宽裕的条件下,“又红又专”的要求让人们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避免了“姓社姓资”的争议和潜在的动荡,可以说“又红又专”的要求是过往30年中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各种力量中的中流砥柱。因为事实上,“又红又专”更多的是强调“红”,这就保证了我国生产建设秩序的基本稳定,有了这个保障,“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方针就让人们放开了手脚,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就是创新的氛围,是我国得以发展的巨大动力之源。于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得到不断提高。这也充分体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可以说就生产力需要极大提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言,“又红又专”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但是“又红又专”并非是“德才兼备”,尽管二者某种程度上被混用,但是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侧重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到今天这个时候,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侧重“德才兼备”与“又红又专”的结合,逐步让“又红又专”从外在价值的实现向内在价值的实现转化。“又红又专”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化于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价值追求,而将“德才兼备”作为“又红又专”的指导方针的核心和基础来提出必将有效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大步向前。

三、从系统角度看“又红又专”

从系统角度来看“又红又专”,主要是要探讨“红与专”的关系问题,进而推出其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又红又专”属于教育范畴概念,但是从这个概念的出处和定义显然其具有鲜明而且浓厚的政治色彩。这里主要借助系统科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国家对于“又红又专”人才培养的得与失。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大千世界,生物千差万别,依从盲目变异和选择性的保存原则,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处于一种看似无序的状态,但是其中总是存在着或长或短时间的相对稳定态。该段时间内,相对平和,某些物种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极度的繁荣昌盛也孕育着灭亡的种子。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社会更替和国家王朝轮换看作一个历史长河,每个国家每个王朝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耗散结构,而每个造就新王朝的社会革命部导致一个旧的耗散结构的消解,同时也即是一个新的混沌状态的出现,混沌即是无序,但“绝不是简单的无序……混沌是确定论系统的内在随机性”。…而一个新的耗散结构一旦形成,则会通过自组织行为来维持其稳定性,我们知道耗散结构是通过涨落产生的,也是通过涨落消解的,在产生时和产生初期,系统通过不断的大量输入负墒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在中后期因为种种原因负墒的输入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耗散结构消解,负墒就是系统的稳定力量,而我们这里谈到的“又红又专”就是负墒。“专”是用于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红”则是要维护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正是在建国以后“红”负墒的不断输入,其表现形式是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得全体社会公民都信仰共产主义并自愿为之奋斗,应该说这是我们过往几十年我国一直保持稳定的一条主线。但是,今天我们发现“红”负墒出现了问题,由于共产主义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因此一些人出现了信仰危机,加之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和贫富差距拉大状况的出现,墒,即不稳定力量,在不断增加,其表现是人们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私欲的满足,忽视道德规范甚至失守道德底线。“红”的要求没有错,那么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大量的调查和事例表明,人们对于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取到巨额财富的行为和个体是尊重的,至少是不仇视的,但是在当下之中国也确有不少财富被一些人利用权力、暴力等非法手段占为己有,而这正是导致墒不断增加的因素。究其原因,除了执法不严之外,建国之后,对于道德教育的弱化难辞其咎。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道德教化非一日之功,如果仅是个体失范,纠正起来还算不难,如果整个群体道德失范那么想要恢复就不易了。邓小平曾指出二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而现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道德教育”。毫无疑问,道德教化属于几个厄需增加的负墒之一,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强化个人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将“德才兼备”作为“又红又专”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二者揉为一体,这样的“红”才能切实起到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作用。

四、教育的生态价值观给我们的启示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价值观。王怀宇撰文认为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教育价值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以往教育价值观的超越和提升,其基本含义是“通过教育帮助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处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不应只盯着人、社会,而应关注自然、社会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式的发展。”这与时下流行的整体观理论是相符合的。个人、社会和自然界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即地球,都是这个系统里面的元素,同时在系统内部也分别作为环境系统与另外两者相对照。三者彼此独立也密不可分,关系错综复杂。这就告诉我们,要准确的把握问题,就必须因时因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眼于某个方面或者某个时间点/段,然后划定边界,确定问题情境,即便我们无法说清楚问题,但是至少我们知道问题就出在我们划定的边界内。这时我们要通过分析问题情境内部的诸元素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若干个解决方案,接下来要充分讨论和论证每个方案实施对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系统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进而选出最适宜的方案付诸实施。这就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快慢强弱都有个度,关键要协调,要平衡发展。

教育的生态价值观告诉我们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能够使个人、社会和自然界这三者协调发展的生态人。就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而言,培养完整的人格应该作为首要任务,增加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权重,要突出“德才兼备”,将“德”作为基础与核心,这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凸显与时俱进精神,是对“又红又专”更好的坚持与发展。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
淑女文化内涵的时代变迁
论陈云选拔培养青年人才的思想与现实意义
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周丽现象”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师生理想教育研究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
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立德树人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