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文化内涵的时代变迁

2017-04-27 12:26罗敏杨普罗刘书情
大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淑女

罗敏 杨普罗 刘书情

[摘 要]淑女文化是性别文化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淑女文化以男权主义为生成背景,其主要宗旨是女子要顺从于男权社会,做一个孝女(孝媳)、贤妻、良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男女平等观念也日渐增强,淑女文化在新时期出现了新气象。淑女文化未来的发展并非要取代之前的规范以重新确立,而是继承传统的女性美德,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淑女。

[关键词]淑女;淑女文化;三从四德;德才兼备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82-04

“淑女”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即美与德融于一体的女子。在中国传统的女德文化中,以“三从四德”为核心内容,女子要谦卑柔顺,顺从于男性是其绝对的义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涌入,女性从男权社会的禁锢中逐渐解放出来。然而在女性被解放的过程中,许多女性对德行的培养不重视,失去了对自身发展来说的正确行为标准,变得自私自利,过度恣肆放纵,只重外貌打扮,却不懂得为人之道。对于这一现象,社会开始呼吁培养具有传统女德的女性,于是“淑女培训班”、“女性研修班”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现代社会出现的淑女教育,大多只重技艺和生存本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女性道德的教化。本文以此为据,探寻传统女德文化的内涵、分析现代女性文化存在的现象,试图找到将传统女德文化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相融合的路径,进而探寻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女性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淑女文化的主要内涵

封建社会以来,由于女性在适应新时代方面逐渐落后于男性,整个社会充满了男性中心主义的色彩。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关注点表面上看是女性,其实还是以男性为中心。中华传统女德文化以“从”为原则,以“孝”、“勤”、“贤”为主要规范。该种文化产生于父权家长制的社会背景、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男尊女卑的文化环境,目的是提高女子的道德修养,培养男权社会需要的“贤妻良母”。

(一)卑弱顺从

《女诫》的第一章讲的就是卑弱,是女德的重要内容。“谦”指的是谦卑,“弱”指的是柔弱,强调女子应该具备谦卑柔顺的性格。“阴阳暑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用。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1]指男子要以阳刚为美,而女子应以柔和为美,柔和才能顺从刚强,所以,“从”成了女德中的主要原则。而“三从四德”也在中国几千年传统女德文化的历史中根深蒂固,《礼记·郊特牲》中提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2]女子应以孝顺从于父兄,以贞柔依从于丈夫,以无私的慈爱养儿育女。但它无疑将女性推上了一生无任何独立人格的边缘,让女性只能屈从于男性社会、男性家族以及男性家庭,以从父为基点,从夫为核心,从子为其归宿。

(二)孝順父母舅姑

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孝道,“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在女德文化中“孝”也是其主要道德规范。《女范捷录·孝行》中讲:“夫孝者。百行之源。而尤为女德之首也。”[1]只是女子不同于男子的是,女子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孝顺丈夫的父母。《女论语》中讲:“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1]这是在教导女子从细微中关心父母,侍奉父母,在衣食住行上我们都要首先想到父母,当然在侍奉的过程中,不能忤逆父母。“莫学忤逆。不敬爹娘。才出一语。使气昂昂。需索陪送。争竞衣妆。父母不幸。说短论长。搜求财帛。不顾哀丧。如此妇人。狗彘豺狼。”[1]告诫女子千万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当女子嫁到夫家后,对待丈夫的父母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要尽心尽力地侍奉他们。“事舅姑篇”中讲:“妇人既嫁。致孝于舅姑。舅姑者。亲同于父母。尊拟于天地。”[1]《女论语·事舅姑》中也讲:“阿翁阿姑。夫家之主。既入她门。合称新妇。供承看养。如同父母。”[1]

(三)勤俭持家

在中国古代,妇女是维系家庭和睦的一个重要纽带。在这过程中,女子首先要学会营家之道。《女论语·营家》中讲到,女子从小要学会勤俭持家,学会料理家务。“营家之女。惟俭惟勤。勤则起家。懒则家倾。俭则家富。奢则家贫。”[1]在女德教育中都主张女子要学习做家务,要辛勤劳作,不能懒惰偷安。在《内训·勤励》中讲到“怠惰恣肆。身之灾也。勤励不息。身之德也。”[1]人怠慢而不敬于事,懒惰而不勤于力,放恣而不检其身,多肆而不谨与礼,这四种行为是人一生的灾难。《女诫·卑弱》中班昭对“勤”的界定是:“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勤也。”[1]在传统女德文化中,倡导“勤”的同时,还强调“节”,“节俭”同样是女德的重要内容,即金钱、财物的使用上节制有度,养成生活节俭的好习惯。

(四)相夫教子

在传统文化中,主张“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于是女子便承担起帮助丈夫,教育孩子的任务,相夫教子也成为女子的内在德行。《女诫·夫妇》中讲“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意。人伦之大节也。”[1]夫妻之间的缘分是难能可贵的,《女论语·事夫》中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1]要珍惜这份缘分,做到相敬如宾。“居家相待。敬重如宾。” 在相夫教子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相夫”,“相”是指帮助,“相夫”就是帮助丈夫。《女论语·事夫》中讲:“夫有言语。侧耳详听。夫有恶事。劝谏谆谆。”[1]另外“教子”也是女性的一项重要任务,《女论语》讲:“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实专于母。”[3]而妇女作为母亲,教育子女的道理在于:“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恪,以立其身,以成其德。”[3]在教育子女方面,要以身作则,《女范捷录·母仪》中也讲:“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4]因此作为母亲,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德行,才能做到教子有方。《女论语·训男女》中讲:“堪笑今人。不能为主。男不知书。听其弄齿。斗闹贪杯。讴歌习舞。官府不忧。家庭不顾。女不知礼。强梁言语。不识尊卑。不能针线。辱及尊亲。有玷父母。如此之人。养猪养鼠。”[1]告诫女子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要懂得母仪之道。

由上可知,中国传统淑女文化的内涵包括 “从”、“孝”、“勤”、“贤”四个方面。尽管此内涵不免带上男性中心主义的某些特性,但对于女性本身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二、现代淑女文化的新气象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淑女文化出现转型。对中国淑女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封建帝制的灭亡,西学东渐的演进,新文化运动,以及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分别从政治制度确立、经济体制转轨和思想文化启蒙等不同的层面,对传统女德造成颠覆性、毁灭性的冲击,而女性的命运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

(一)女性独立意识增强

中国传统女德文化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男性意志,传统女德文化以“三从”为规范,以“四德”为内容,以贞顺为核心,以家庭的道德责任为依附,将女性紧紧地束缚在家庭之中。在男权为中心的制度下,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文字与文化体系,制造出不可能威胁父权权威与秩序,不能侵犯他们的利益与权力,又符合他们理想与标准的女性,并将之化为是“从来如此的”、“自然的”,因此,女性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凡事必须依从,她们的职责也只是家庭内部。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进步人士大肆呼吁创办女子学堂、让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鼓励女性走出家庭,同时女性的独立意识也逐渐显现出来,女性开始肯定自我的人生价值,并开始追求自我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她们走出家庭,同男人一起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她们不再只是男人的女人,孩子的母亲,她们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造成了许多弊端,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促使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抛弃了女性“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命运。

(二)男女地位日趋平等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女子不能接受正规的系统教育,没有自谋生计的能力,只能依附于男子,“少则待食于其父,长则待食于其夫, 老则待食于其子”。[5]她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或是在民间接受礼仪教育,教育的目的也只是相夫宜家之需。1898年,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女学堂—经正女学,宣布其办学宗旨是:“以彝伦为本,所以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贤妇之始其。”[6]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鞭挞了这种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并提出,女子教育的宗旨不在于讓女性成为贤妻良母,而是成为比贤妻良母更广大、更重要的社会人,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需要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努力、携手并进,即人皆为分利之人,人人皆为生利之人。随着西方思想“东渐”、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的侵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女性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会,走进了职场,她们接受的教育不再是学习女工和侍父母舅姑之道的特殊教育,而是接受与男子相同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她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之她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此走上了崇尚自身独立和追求自由的人生道路,女性职业群体由此产生。这真正实现了人人皆是分利之人,人人皆是生利之人。

(三)对德才兼备女性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女性的行为标准也大有不同,甚至“女强人”和“女汉子”被认为是现代新兴女性的标签。而随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如离婚问题,“剩女”问题以及女性就业问题等,促使一些人开始对淑女文化有了新的思考。但很多人认为淑女谦让内敛、温柔迟疑的做派,在现代职场是行不通的,于是社会开始渴盼秀于外惠于中的新型淑女形象出现。[7]

随着社会对淑女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淑女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淑女班”,如武汉科技学院开设的“淑女班”;部分女子学院推行“淑女教育”,如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女子中等专业学校的淑女教育;一些普通高校设立“女性研修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举办了高层次的淑女文化研修班等;还有诸多民办教育机构开展“淑女培训班”“淑女课堂”等。她们主修的内容大体一致,通常有学习国学经典、公关礼仪、化妆技术、形体舞蹈等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女性适应职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这种思想存在的根源就在于女性在家庭中劳作,经济不独立,导致她们成了男性的依附品。而如今鼓励女性走出家庭,培养女性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实现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淑女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德育教育,而是更侧重于凸显中国女性谈吐举止的温文尔雅、思维的灵活敏捷,展现其独特魅力。当下教育功利化思想严重,往往忽视了文化的熏陶和气质的提升,而“淑女班”不仅传授国学经典、琴棋书画的知识技巧,而且注重人品的优化、内涵的提升、文化的熏陶,同时对女性的自身发展也进行谋划设计。这无疑是对当代女性教育的有益探索,也对培养现代淑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淑女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继承传统女德文化中超越时代的精华

中华传统女德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十分丰厚而珍贵的资源,同时又是精华和糟粕并存。当然,对于糟粕的部分,我们应坚决摈弃,但是对于其中超时代、超阶级、符合人类本性的普遍合理的部分,应当用于现代妇女道德建设中来,并应得到提高和发扬光大。当我们在批判传统女德文化中女性对其父母的绝对顺从和愚孝思想时,我们应发扬其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的孝亲意识;当我们在批判“三从”是封建社会套在女性脖子上的精神枷锁时,我们应学习其中孝顺、贞柔、慈爱的优秀品质;当我们在批判“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时,应继承和弘扬贞节观中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节操观;当我们在批判“四德”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时,我们应弘扬其温柔宽厚、勤劳节俭、坚韧不屈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培养内外兼修的新型淑女

在片面强调男女平等的今天,我们往往忽视了女性教育所应有的特殊方面,造成了“男不男、女不女、妻不妻、母不母”的第三性人的泛滥。抛弃传统女德,对那些女强人来说,不免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然而,对于那些无事业成就的女性来说,“鱼”与“熊掌”无一可得。当然,中国现代女性决不能重蹈覆辙,沦为家务的奴隶,让丈夫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三从四德”的殉品。所以现代女性应承担起对社会和职业的道德责任,培养在社会中处世为人的素质,提高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然而,既为中华女性,我们当然不能抛弃传统女德中温柔娴静的性格、勤劳贤惠的品质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在构建当代女性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对传统女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卓有成效的吸取,并结合现实赋予其必要的时代内涵,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富有东方魅力人格的现代新型女性。

(三)將域外淑女文化与中国传统淑女文化相结合

淑女文化,并非中国独有。在汉字文化圈内,如日本、韩国,淑女文化也有市场。在汉字文化圈外,更有一种起源颇不相同的英国式的淑女文化。日本、韩国的文化与传统中国联系紧密,其淑女文化也大多承袭中国而来。而英国淑女文化则源于中世纪充满浪漫色彩的骑士文化,其中的精华之处,可为中国现代淑女文化所借鉴。英国文化中所言淑女,更加接近于“贵妇人”一词。骑士文化影响下的英国淑女,通常具备几个特点:圣洁智慧、高贵典雅、举止优雅、美丽动人。20世纪以来,直至今日,英国的淑女形象大体维持了中世纪以来的形象,当然,也增添了新的因素,比如忠于职守、文雅礼貌、默默耕耘、踏实进取。在现实生活中,英国淑女文化还直接表现为从不打探别人的隐私,从不说三道四,不以巧言令色去获取某种利益,不过份花枝招展的打扮。不过,随着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相继到来,许多女性不得不参加压力较大的现代工作,业余时间大多以泡酒吧、看电影等方式代替了原来的悠闲自在。

英国淑女文化被视为世界上耀眼的明珠,其中的精华之处,完全可以为中国现代淑女文化所吸收。主要有:其一,注重个人卫生和仪表。对于女性的仪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明确的规范,“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8]而要成为淑女,不仅仅是使衣服和身体洁净,也应该学习英国淑女,使其着装搭配得体,且与年龄相符合,同时不管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即便80高龄的英国女士也会十分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其二,不打探隐私,不说三道四,不以巧言令色去获取利益。女德中讲:“择辞而说,不道恶语。”[8]而女性在说话时,不仅应选择善语而说,更要注意不打探他人的隐私,不说三道四。其三,忠于职守,默默耕耘,踏实进取。对于女性的工作,女德中讲:“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8]而现代女性在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时,更要脚踏实地,不断进取,使自己不断提升和进步。

(四)逐渐构建一种新淑女文化

新淑女,是相对于传统的淑女形象而言的,是指一个兼顾外在与内在的境界。其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要具备一种独特的东方气质。在事业上,在生活中,新淑女文化要求女性表现出应有的大气,既可以指挥千军不让须眉,也可以举案齐眉如莲花般娇羞。在个人修养上,具有天然的风情、高雅的情趣、清爽明丽的衣着和妩媚动人的谈吐。其二,行为举止要大方得体,即讲究生活品质,更能够展示自己的亲和力,和良好的形象状态,而不是自我封闭,显得高冷而难以接近。新淑女还应该关注自己的女人身份,以女人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男人为中心。同时,又能展现情感上依赖而人格上独立的新特点。其三,要有独立思想,同时又善良贤惠。新淑女在善良贤惠的同时,还能做到有思想、有品位,凡事不随便附和他人。

现代淑女教育旨在培养出秀外慧中、品位高雅、多才多艺的优秀女性。这样的女性:“内外兼修——拥有自信的外表,在物质上获得成功,也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有风度、有品位、有修养。”[9]她们由内到外焕发出一种让人爽心悦目的独特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相.女四书·女孝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2] 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4] 蔡振绅.女子德育课本[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5]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 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Z].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7] 钱丽玲、倪杰、钟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3).

[8] 温信子.女四书品读全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9] 靳羽西.中国淑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淑女
祝你新年快乐
论陈云选拔培养青年人才的思想与现实意义
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周丽现象”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师生理想教育研究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
新淑女的复古态度
文艺小淑女
淑女养成日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