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书,知其人

2009-01-28 03:52李玉平
文学界·人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贾谊仁爱

摘要:颂其诗,读其书,是为知其人也。拜读贾谊之千古鸿文《过秦论》与《治安策(上)》,通过仔细琢磨其遣词造句,我们不难透过文字的表面更深层次地认识作者本人。贾谊不但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更令人景仰的是有着强烈的忧惠意识和深沉的仁爱思想,但与此同时贾谊性格中亦有先天的,致命的不足,即恃才傲物。锋芒毕露。总之,我们可以通过读其文从而看到一个性格复杂丰富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

关键词:贾谊;忧国忧民;仁爱;政治才能;恃才傲物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5-027-02

作者:李玉平,湖南湘乡市新湘中学中教一级教师;湖南,湘乡,411400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确实,我们是为了达到了解作者这一目的才仔细品味其作品。前段时间,笔者通过拜读千古鸿文《过秦论》与《治安策(上)》,对西汉著名的文字家、思想家贾谊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掩卷沉思,我们不难发现,贾谊确有其超人的才华和卓越的先见,但同时性格中又有着先天的致命的不足。本文试图谈自己对薄命才子贾谊初略的、尚欠成熟的认识。

一、忧国忧民——人格魅力的灵魂

一口气读完《古文观止》上所载的贾谊文,应该说,最撩人心弦的还是洋溢于字里行间的那种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作者为何而忧?为民,为君,为国也。“先天下之忧而忧”,贾谊似乎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以其犀利的眼光和卓越的先见,洞察时事,为统治者一次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值风华正茂却猝然辞世。可能,正因为这样,在中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中,贾谊这一名字才更卓荦独出,流芳青史。

作为“可为痛哭”的第一件大事,首先被揭示出来的是威胁统一安定的藩国问题。贾谊上疏时,同姓诸王虽存叛逆之心,但反状未明。贾谊作为一介臣子,念念于心的主要是国家的命运走向,忧在国人之前,从眼前的“天下稍安”而预见到“数年之后”同姓诸王必反无疑。他指出:“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贾谊关心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现状,他高瞻远瞩,更系念着“数年之后”的汉王朝。驱使贾谊这样思前想后、殚尽竭虑的恰恰是对国对民的一腔热血,于今天读来仍是感人肺腑的。这里,贾谊特立独行,通过大胆的假设和深刻的分析提示了同姓诸王伺机而反的政治野心和暂未暴露出来的罪恶行径,其见解一洗粉饰太平的流俗,为汉文帝指明了巩固政权的努力方向。这不仅需要“举世皆浊我独清”般的眼光与气魄,更需要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和胆量。毕竟当时诸侯王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贾谊生命的长度虽然很有限,但在这极短暂的时间里,他心中容纳的是国与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辞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深沉的仁爱思想

细读贾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贾谊不仅忧国忧民,内心深处还具有浓厚的仁爱思想。这种仁爱具体表现为国对民、君对臣的仁爱,我们可通过阅读《过秦论》与《治安策》略窥一二。

《过秦论》旨在提醒汉朝统治者应以秦为鉴,施行仁义,避免重蹈覆辙。文章详写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暴政,不义之举,“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缇,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始皇抛弃了先王仁爱治国之道,相反施行“愚民”“弱民”政策,种种逆人心之举带来的后果是“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文章结尾水到渠成地亮出了“画龙点睛”之笔:“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结论足以让当朝统治者震惊。秦兴盛强大却迅速灭亡对汉朝人来说,应变是耳熟能详的。贾谊能透过史实,总结出经验教训,看到“仁义”二字对兴国安邦的重要作用,这不仅需要深刻的洞察能力和锐利的眼光,还需要浓厚的仁爱情怀。显然,此文的“仁义”指国对民所施之仁义,贾谊作为一介臣子,充分意识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并煞费苦心以行文的方式提醒君主,目的在于督促统治者以史为鉴,仁爱百姓,心怀仁爱之人必定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豁达的胸襟。也许,这颗爱民的赤子之心恰恰成为了贾谊忧国忧民的驱动力。同时具备这两种品质的人在当时应该是廖若晨星的。否则,贾谊之所行不会被众人否定和指责。

《治安策》是一篇切中时弊的疏牍文,文章建议君主“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国家实行法治。尽管文章旨是利用法制削弱众侯之力量,但作者并未忘记“仁爱”的理念。文章设屠牛一喻,“所排出剥割,皆众理解也”喻天子用仁厚,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因喻入议,形象自然,接着自难自解,“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为什么不对反叛的淮南王济北王施行仁义恩厚呢?形式不允许罢了。此话的言外之意即在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对反叛的淮南王济北王施以仁爱。我们足以通过此句深刻体会到贾谊宽厚的仁爱思想,对存反叛之心的淮南王济北王尚且能做到施以仁爱,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至于忠诚不二的臣子就更不用提了。后文谈到了众建诸侯这一举措能成就五业:明、廉、仁、义、圣。“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君臣同心,要使天下无背叛之心,君王得施之以仁,可以说,治国安邦的关键在于仁爱能否在整个社会施行,并蔚然成风。“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向善,大臣致顺,帮天下咸知陛下之义。”此处强调以义服人,并提到了“细民”即普通老百姓。可见,作者口中的施行仁义并不是只局限于在朝的臣子,而是遍及朝野。这些思想充分体现贾谊的远见卓识的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反映了贾谊的人道主义情怀。

三、卓越的政治才能

后人在评价贾谊时,通常认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确实,不论身处哪个时代,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懂得政治策略和一定的政治手腕。很明显,贾谊在这方面表现得远远不够。在此,我们估且不把他称为政治家,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治安策》主张“削封国”,强固中央政权,他认为,国家处于火星未息的积薪之上,矛盾四伏,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各诸侯国势力太大。西汉实行封国与郡县并行制,郡县直属朝廷,诸侯国则有独立性,从而存在诸侯割据势力与中央的矛盾。贾谊认为,要解决分封制所带来矛盾和危机,一方面要削弱封国,“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因为“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此论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谓一字千金,掷地有声,空前绝后,概括贾谊的意见,汉朝诸侯国力量渐次削弱,终

于只存在经济上的利益,而没有了政治权力,“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用权指,莫不制从”,诸侯王要完全听命于朝廷,这对巩固中央政权有极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现在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封建王朝亦是如此。贾谊的种种建议对当时汉王朝而言是十分符合国情并可操作的。通过其言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卓越的政治才能。《过秦论》出自于一个文学家、辞赋家之手并不足为奇,但《治安策》这样的治国奇文恐怕是仅有文学才能所不能挥就的,毕竟这些石破天惊般的观点还需要政治眼光与谋略。

文中还依次提到了“强者必反,亲者必反”“强者必危,亲者必乱”等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想:这些观点的提出可能也与作者在被贬期间与众诸侯频频接触有关吧!与诸侯相处,便于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同时对于掌握其思想极为重要。看来政治才能不是光呆在屋里苦读就能培养的,还得与实实在在的人打交道,方能知己知彼,窥其心事。这样说来,贾谊被贬也有有利的一面,退出朝廷,当一个实实在在的旁观者可能更有利于看清局势力,更利于培养其政治才能。

虽然,这一系列有效的建议并未引起汉文帝重视,但贾谊在政治方面表现出的超然气度与卓识是谁也不能任意抹掉的。确实,他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这无需我们过多辩驳,《治安策》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恃才做物,锋芒毕露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贾生亦只是一介凡夫,虽有过人之处,但性格中也有天生的、致命的缺陷。我们再次通过其文来知其人。

《治安策》在大量事实基础上,四次论述陛下之不能。单凭这一点,我们能看出贾生性格的耿直、率真。耿直的性格本不是缺陷,但在此情此境下,我们不得不说贾谊过于锋芒毕露,有点恃才傲物之嫌。可能,贾谊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而忽略了自己的说话对象乃为堂堂一国之君。我们在规劝亲友时尚且得注意说话方式和技巧,更何况面对的是君主呢?对待君主,贾谊尚且采取如此尖锐的态度,我们不难想到他与其他人相处时的锋芒毕露了,“自树强敌”这四个字用在贾谊身上丝毫不过分。文如其人,能写出如此犀利文字的人性格肯定是卓尔不群的,同时得罪同朝大臣对他而言也是极正常的事了。在朝为官,说话做事都要十分小心谨慎,有时甚至一不小心一个眼神也有可能招来不测。像贾谊这样对从政之道一窍不通的人遭排斥只是迟早的事。

文中以史为鉴,写到高皇帝圣明威武,却反者群起。而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显然此处将高皇帝与陛下进行比较,前者是如此圣明尚且不能求一岁之安,言外之意陛下如此平庸,并未作出太多努力,又怎能求安呢?“故臣知陛下之不能,”这样犀利尖刻的言辞让贵为万人之上的君主怎么接受?他可能没有领悟《诗经》“下以风刺上”中“风”的运用技巧,以致上疏陈政事时仍以吐为快,意气用事。从贾谊自身素质这一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洛阳书生,激昂文字,指点江山,气度与众不同。但是,贾谊以文学家的气质从政,恃才傲物,锋芒毕露,有政治才能而无政治家的权术,连自己得罪了人都未察觉,这些恐怕与悲剧性的命运颇有关系吧!

哲人曰:性格决定命运。贾谊的性格复杂丰富。有为人所景仰的一面,亦有令人唏嘘不已的一面,性格的多元性也决定了其人生旅程的丰富多采。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辉煌,他生命的小溪里有欢唱、有宁静、也有呜咽,也许正基于此,贾谊这个名字在中国史册上璀璨夺目!

猜你喜欢
贾谊仁爱
贾谊究竟是否怀才不遇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贾谊为何英年早逝
怀才不遇的贾谊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