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瑛 吴新华
摘要: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分别检查二维超声心电图、测定左心室注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心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LVEF增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256.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26--02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系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心腔扩大、收缩功能障碍及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和猝死为特征的疾病。为探索对DCM并心力衰竭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DCM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60例DCM患者均参照2007年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诊断标准确诊的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2.50±16.81)岁;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心功能Ⅲ级8例,Ⅳ级22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28~58岁,平均(40.52±15.98)岁;心功能Ⅲ级12例,Ⅳ级18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给予吸氧、洋地黄类药、利尿剂、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ARB)、口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等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每支20mL)6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2组均用药14天。
1,3观察项目
治疗过程中观察临床表现,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心率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或改善2级者;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者;无效:心功能元变化。
2,2治疗结果
2,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组治疗后心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慢(P<0.05);2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LVEF增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2,3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
3讨论
DCM是心肌疾病的常见类型,是心力衰竭的第三位原因,心力衰竭是DCM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为心肌细胞重塑及严重的神经内分泌激素紊乱。最新的治疗模式是在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积极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醇拮抗剂。虽然西药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但仍有其局限性,中药辅助治疗可提高其疗效。
中医认为DCM属“心悸”、“喘证”、“水肿”范畴,其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心气不足、心肾阳虚;标实为邪毒、瘀血、痰浊、水饮交相为患;治宜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参附注射液由人参、附子2味中药提取物混合而成,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和乌头碱类物质。文献报导人参皂苷通过促进儿茶酚胺释放、刺激和兴奋垂体—肾上腺素皮质系统、抑制磷酸二酯酶,可促进Na+—Ca2+交换,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可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体循环阻力,发挥强心、升压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能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乌头碱可兴奋β受体、棍掌碱兴奋α受体,同时可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提高机体适应性以达到升压、稳压的作用,并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明显纠正心力衰竭。本研究结果显示DCM并心力衰竭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LVEF值,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DCM并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