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2009-01-25 05:44杨敬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高中地理

杨敬伟

摘 要: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十分必要,地理学科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许多资源优势,可就课程的选题、资源的整合、课程的实施等方面结合实践性的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提供可供参考的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结合地方、学校实际进行了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一、高中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定位

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是指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定位应以“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为宜。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应该致力于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与之相对应,学生采取的课程学习模式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等。教师的教学主要采取间接教学的模式。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先行的组织者、同步的指导者、资源的协调者、评价的参与者的角色。

二、高中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选题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常州独特的地理资源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的选题实例,来阐述如何在校本课程的选题上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和可行性。

1.选题的层次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多样化、层次性的特征,因此选题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如下面的“表一”就给出了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课题的分析。

其中,课题一、课题二、课题三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层次要求:课题一是简单的调查;课题二增加了角色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得到体现,导游词的撰写、展板的制作含有一定的创造性成份;课题三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最高目标,学生在课题探究式的学习中,既要保持科学的理性态度,又要有充满创意的前景设想。作者设计的这三个以常州旅游为切入点的课题,较好地体现了选题的层次性,在具体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加以取舍。

表一

2.选题的开放性

课题的开放性是指课题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够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课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如下面的“表二”给出了一个发散性的课题,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

表二

学生可能会就几个问题展开分析探讨。这类开放性的课题最适合于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讨论。

3.选题的可行性

选题中一定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题可行性。虽然课题的选择视角要新,但是针对中学生的课题不可能很大,在课程资源的要求上不能够超出现实水平。例如,在高中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时提出“常州与周边城市在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地方文化上的异同的分析”,这样的一个课题,肯定是不具有可行性的。这样一个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学相结合的课题,放到某大学或是研究所比较合适,这个课题所要占有的课程资源是相当庞大的,涉及到的许多实地考察的项目需要很多的经费,就是作为中学老师来研究这个课题也是不具可行性的。

三、高中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整合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有效地整合各类相关的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保证。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首先,“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这五种力量本身就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其次,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地理学科开发校本课程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再次,校外课程资源中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都是可以用来为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服务的。

课程实施的范围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水平。下面以“常州春秋时期所筑的淹城遗址”的校本课程实例来谈课程资源的整合。

校本课程“淹城”的课题结构图

“淹城”是校本课程的总题,淹城遗址本身就是校本课程的中心课程资源,其他的课程资源都要与之相整合。七个子课题涉及到的课程资源很多,这里仅仅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大体将涉及的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具体见表三。

表三

首先,通过表三可见相关的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其次,七个子课题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相互重叠的。此时子课题研究学习小组的分工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各个子课题研究学习小组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各有侧重。不同子课题的研究学习小组在课程资源上应实现与全体的共享和整合,从而充分挖掘出各类课程资源的潜力,实现校本课程的高水平的实施。

四、高中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师生共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建,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是关键。师生的活动贯穿了课程的选题设计、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下面仍以“常州春秋时期所筑的淹城遗址”的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为实例,反映课程开发的师生互动的全过程。

师生互动一:筛选课题。以淹城遗址为专题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意是源于教师的,而具体的对淹城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的七个子课题来自于师生的讨论,列举可能的课题,找到最有意义的可行的课题。

师生互动二:分组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个人的特长,在教师协调下进行子课题分组。各研究学习小组就各自子课题提出课题研究学习方案。各小组以及教师之间交流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并最后定稿。

师生互动三:资源整合。师生挖掘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小组间交流互补。师生共同探讨资源整合的方案。

师生互动四:课题实施。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行动,实施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师生要根据课程的实际实施的情况对课程研究学习方案作适时的合理的调整。

师生互动五:全程评价。教师要创造评价的氛围,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渗透评价。例如,选题讨论时,就有师生对课题的评价选择;交流设计方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作评价;课程阶段小结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课程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课程的终结性评价。

五、高中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未来

高中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以上的论述是基于自身有限的学术水平,对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个粗浅的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这样探究的教师群体会越来越多。社会进步使多元化的观点深入人心,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周边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关注,体现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会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欢迎。

[参 考 文 献]

[1]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3):49~53.

[2](美)Robert J. Sternberge,Wendy M.Williams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美)Guy R.Lefrancois著,佐滨等译.教学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崔允氵郭,夏雪梅.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6]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高中地理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