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惠
摘要:针对国内近五年发表的关于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分析了关于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内容、特点、研究启示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综述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或称特殊用途英语,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教学研究尤其受到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关注。这是由于ESP将英语教学和学生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十分适应。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使今后的研究者对当前国内高职英语的ESP教学实践研究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并进行后续的研究,本文从笔者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出发,对近五年国内在此主题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此主题的内容、特点、研究启示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国内近五年对高职
英语ESP教学的实践研究
首先,这里的“实践研究”不是指学术论文分类中的“实证研究”,而是指对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研究。
根据T.Hutchinson和A.Waters的论述,ESP教学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实践性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设计、教材选取和编写、教学技巧、学习效果评估和师资培养。对于这些方面,国内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ESP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它从实践上将ESP与EGP彻底区别开来。T.Hutchinson和A.Waters指出:“真正把ESP与EGP区分开来的是对需求的意识,而不是需求本身。”很多学者都意识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强调运用ESP关于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性教学,改变高职教育中没有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现状。需求分析包括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Needs)和学习分析(Learning Needs)两方面,而目标情景分析又包括三个因素:社会需求(Necessities)、自身不足(Lacks)及自身意愿(Wants)。获取需求分析的信息就要进行实际调查。龚兵(2005)从社会需求角度进行了目标情景分析,他采取了收集和研究招聘广告以及访谈的调查方法,得出关于课程设置的结论:“外语教学更应适应变化,以适合学生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课程设置来取代传统的设置。”并进一步提出关于课程设置的具体的构思,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顾月秋等(2003)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进行了目标情景分析,重点调查了学生的自身意愿。通过调查,顾月秋等发现学生的愿望与我们实际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差距,并指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认可,而“以语言实践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已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对于高职ESP教学的现状,几位学者都指出,其课程设置存在沿袭普通本科院校模式、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的问题,因而,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这是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准的问题,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葛诗利(2006)总结了高职ESP现行课程设置的三个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设置专科学生后两年的英语课程给出了四条具体的操作性建议。汤小叶(2007)倡导将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认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进的有效途径。他强调需求分析,重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并对用技能法和过程法来设计ESP课程表示赞同,同时建议在课程设计中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并把学习内容分解成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还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张伟、付大安(2007)根据需求分析理论,肯定了许多专家(许小贞等)倡导的3S中心教学模式,提倡创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社会需求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ered)。需求分析中,目标情景分析考虑的是结果需求,学习分析考虑的是过程需求。学者大都考虑目标情景分析,而较少研究学习分析。
关于教学大纲设计的研究教学大纲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简要说明和介绍性文件,在开展ESP教学前要事先设计好教学大纲,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汤小叶(2007)指出,制定教学大纲首先应对教学对象进行仔细的分析,主要分析项目包括年龄、一般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英语基础、学英语的目的和动机、学习要求、学习习惯等;然后进行“需要”分析,因为ESP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章文君(2007)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分学期对教学任务内容作了划定。关于教学大纲的使用,笔者所收集的研究论文中还没有涉及。
关于教材选取和编写的研究对于国内现在使用的高职专业英语教材,有学者指出了它们存在的缺点,主要是认为这些教材在包括交际能力在内的专业英语实用能力培养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同时,国内专业英语教材还存在其他的不足,郭曦(2003)指出:现在的专业英语教材基本上都使用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即采用英美原文,同时为了配合专业内容的需要,以专业内容难易程度为标准来选择并安排相应的文章顺序。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教材前后文章语言难度的合理梯度分布,对学生在课文理解上造成了很大困难。另外,专业英语教学素材的有些内容与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也是问题之一。根据现状,一些学者提出了教材选编的建议。在选编方式上,葛诗利(2006)建议引进原版教材或教研组自己改写或编写教材。卢艳华等(2006)认为加强ESP教材建设必须用正确的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大纲作指导,选用ESP教材应建立在对相关教材的评价之上,充分考虑到使用对象、目的、内容、教学法等的具体要求。在选编内容上,郭曦(2003)提出教学素材的编排应该注意语言难度的梯度和材料的趣味性。卢艳华等(2006)认为一套教材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除了要包含某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做到选材和练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相互衔接。在内容的编排形式上,郭曦(2003)给出建议,认为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和体例上,应突出交际性原则,其设计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活页讲义的形式,作为固定教材的补充。
关于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教学方法与技巧是英语教学中的热点,国内外学者没有中断过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和探索。目前,高职ESP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与技巧是令人不满的。龚兵(2005)认为,我国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关键问题上,仍然缺乏自己的特色,定位不准。汤小叶(2007)指出,长久以来,人们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的理解仅限于专业词汇和翻译大量的文献。这种理解方式不仅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张伟、付大安(2007)调查得出结论,课堂教学手段严重落后,仅不到1/3的学生能使用多媒体上课。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速度跟不上大学生扩招的速度,尤其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在目前条件下,这也是普遍现象。另外,龚兵(2005)对收集的招聘广告进行研究后发现,所有的广告中没有一个岗位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英语翻译能力,由此对传统翻译教学法提出了质疑。针对现状与问题,不少人提出了建议,其中不乏可以一试的方法。郭曦(2003)给出关于词汇教学的建议:“对于词汇的处理,就应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而不是能产性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这是由于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能阅读一些英文技术资料,而不是利用英语来撰写学术论文。”对于高职专业英语课的实施,他认为不应是一种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中心的“精读型”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必然会造成“满堂灌”的现象。而应该围绕语言交互活动为中心来开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如会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秦茹萍(2005)对加拿大约克大学英语语言学院的ESL课堂教学方法作了研究,也赞成以学生为中心和采用交际法教学。她还介绍了加拿大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值得国内教师借鉴,课上交际活动包括:比较图片,找出异同;根据图片编故事;发现图片或地图所缺信息;两人一组,通过一人语言描述让另一人画图;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解决问题;交谈、讨论、对话、角色扮演等。卢艳华等(2006)提倡进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桑兰(2002)提出,将因特网引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但具体的操作模式还有待探索。
关于ESP课程评估的研究关于ESP课程的评估根据,熊倪(2006)认为,作为语言使用者的需求和作为语言学习者的需求是确定ESP课程的评估的根据,强调评估信息的收集只是整个评估的起点,最终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以作为课程修改的依据。ESP课程实际中使用的评估方式有以下几种:考试成绩、问卷、讨论、访谈。具体选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决于教学情境。熊倪(2006)还把评估方式分成隐性评估和显性评估两种。关于考试这一评估方式,郭曦(2003)建议用以下一些评估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考试方法的不足:(1)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并对开卷考试的内容作了具体的说明;(2)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并对口试的内容和形式做了具体的说明;(3)课堂与实地相结合。闵建杰(2007)认为,不论采取何种评估方式,都要保证评估的可信度,并推荐把职称外语考试的模式作为统一考试的方式,即采用按职业分类的方式进行考试。具体的方法是:将英语能力的通用部分由三级A等降为B等,然后,在财经管理、普通文科、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计算机电子等几大类英语考试中增加专业词汇,进行分类考试,考试合格颁发相应的英语能力证书。
关于师资的研究笔者所收集的论文资料中,几乎每一篇都提到高职ESP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其中,更有专门论述这方面的文章。如,熊倪的《ESP教师角色——建设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师队伍》(2006),可见师资是高职ESP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师合作是关于高职ESP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理念,郭曦(2003)和熊倪(2006)分别撰文提及。教师合作即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专业英语课的教学。郭曦(2003)认为,可以大胆地尝试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全面合作教学,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尝试由语言教师主讲、专业教师辅助的形式,也可以尝试由专业教师主讲、语言教师辅助的形式,甚至还可以尝试通过细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让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全面分享教学职责。熊倪(2006)认为,ESP教师角色之一就是作为“合作者”的 ESP教师,为了满足学习者特定的需求,ESP教师必须先与专业领域的专家密切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始于课程开发阶段,并可能一直持续到教学阶段。同时,熊倪还对合作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ESP教师能力也是师资研究的热点。卢艳华等(2006)指出,当前普通英语教师担任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熊倪(2006)认为,ESP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能力外,他们还必须参与需求分析、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或改编以及进行评估等工作。但在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的问题上,卢艳华和熊倪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卢艳华等认为,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出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来学习专业知识,应当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与能力,成为一个高效的专业英语教师。而熊倪认为,ESP教师并不需要真正地去学习专业知识,但要求做到以下三点:(1)对ESP内容持积极的态度;(2)拥有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知识;(3)对自己已有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换句话说,ESP教师不应成为教授专业课的教师,而是对专业充满兴趣的学生。关于教师的作用,熊倪(2006)介绍了教育学家达德利·伊万斯和圣·约翰关于ESP教师五种主要角色的分类,分别是教师、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评估者。他指出,ESP英语教师与普通英语教师的差别主要在于后四个角色中。
研究特点、启示及未来的方向
总体特点近几年来,国内对高职英语ESP教学的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尤以2005年、2006年发展最为迅猛,这与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有关。然而,关于此主题的论文数量总体上不算多,其中优秀论文更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屈指可数,质量有待提高。而且关于英语ESP教学的实证研究数量少,科学性、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用词大而模糊、定义不准等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很多人爱使用“教学模式”一词,但是不知“教学模式”是指课程设置,还是指教学方法。虽然ESP教学在操作上可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多,而在理论上范围相对狭窄,但很多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在理论方面反复进行表述。应该说,前人的研究已经给了我们比较深入的理论指导,而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我们应加大对高职英语ESP教学的实践研究,丰富教学教法。
实践研究的特点、启示及方向实践研究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近五年的研究论文表明,国内学者普遍重视ESP中的目标情景分析,而不太关注学习分析,也就是普遍重视结果多于重视教学过程,今后,可多侧重于对后者的研究分析;(2)实践研究更多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两个环节,偏向于从总体、宏观上论述,细节把握不多;(3)实践研究中的建议大部分是作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并没有用实证来支持其可靠性,研究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4)ESP学习策略研究是研究的盲点,个别研究中提到,但只是一笔带过,可多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证做进一步研究的专门领域分别是高职ESP特有的教学设置系统、分门别类的ESP教材、师资培训系统以及面对社会开考的各种ESP水平测试系统。李俊芬在《高职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探索》(2003)一文中提到,让ESP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系统化,这是一项艰巨但十分有意义的任务。
结语
本文在收集国内近五年高职英语ESP教学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研究论文的内容、特点以及它们带来的启示、今后的研究方向,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资料的来源。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着力发展的领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ESP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希望本文能激发起更多学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趣。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摸索,勇于实践,最终一定能够形成完善的ESP教学体系,用之培养既能懂、又会用专业英语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勇军.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8).
[2]冯瑗.试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EGP+ESP方案[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6).
[3]章文君.中职生源高职生的英语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8).
[4]卢艳华,张秀梅,邢少飞.谈ESP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20).
[5]苏冬梅.专门用途英语与职业英语教学[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4).
[6]李俊芬.高职英语教学引入ESP模式的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7]陈颖,卢莉,杨新月,简雅娟,李晶.高职护理专业ESP教学的尝试与结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06,(34).
[8]张伟,付大安.一项基于ESP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2).
[9]汤小叶.ESP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0]奚家文.ESP经验对高职英语教育原则的印证和启发[J].辽宁高职学报,2006,(5).
[11]葛诗利.从《基本要求》看专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
[12]秦茹萍.加拿大ESL教学与我国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
[13]蔡双霜.ESP应用于高职本科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4]桑兰.把因特网引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中[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15]卢哲.浅析高职院校ESP的实践性教学[J].甘肃农业,2005,(9).
[16]熊倪.ESP教师角色——建设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师队伍[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9).
[17]顾月秋,费斯威,何培芬,李师君,步雅芸.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2).
[18]龚兵.高职英语的ESP解决方案——来自社会调查的答案[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19]闵建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
[20]郭曦.改进高职院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与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张惠(1982—),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栏责任编辑:尚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