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敬妙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本节是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循环、呼吸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较为紧密,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本节有较多的图片和表格资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材料,用“四步模式”进行教学效果较好,本文是“四步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①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②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1.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图片,学生的读图能力得以提高;
②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
难点是对实验数据给予合理的解释。
3教学过程
3.1引言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人体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场,就会中毒生病,甚至死亡。排尿是排出废物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泌尿系统完成的。
3.2看图,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一步:创设情境。用教材第80页泌尿系统的图片作为问题情境即可,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或羊的肾脏。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识记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②指出肾脏在你身体中的位置。③输尿管与哪些结构相连?④与肾脏相连的管子有哪些,哪个是进入肾脏的,哪个是从肾脏中出来的?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第三步: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巡视,注意帮扶学困生,倾听学生的讨论及遇到的问题,使下一步的点拨更有针对性。本环节最忌讳的是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就不停地提示,甚至是包办代替,直接告诉答案,剥夺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使教学重新走上了灌输式的老路。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通常学生能回答对以上问题,教师补充,泌尿功能由肾脏完成,因此,肾脏是泌尿系统最主要的器官。
设计意图:在设计问题时,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信心完成。还应使问题有启发性,有价值。上面一组问题中,第①②题简单,第③题输尿管上连肾脏,下连膀胱,在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各器官的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第④题相当于把肾脏当作一个“黑匣子”,根据进出的管子让学生自己体会尿液来源于血液。
3.3看图,理解肾小体的结构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引导:肾是如何完成泌尿功能的呢?原来每个肾脏都由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单位,肾的泌尿功能是在肾单位中完成的,因此它又是肾的功能单位。要想知道肾是如何泌尿的,就要先了解肾单位的结构。下面我们来看“肾的内部结构图”,并思考三个问题。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肾单位包括哪几部分?②说出血液在肾单位中是怎样流动的。③说出尿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步:思考与讨论。在利用这段时间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正向推导血液流向,逆向推导尿的来历,并互相讲解推导过程。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第①题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粗心的学生会把图中所有的文字依次念一遍,认为肾单位包括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毛细血管、肾小管、肾静脉。细心的学生通过看课本,会说出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三部分组成。先找一位粗心的学生,用他的错误来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这么说不对?教师要给学生讲透:血管是人体各个器官都有的部分,因此在说肾单位的组成时不应包括它们,类似的还有神经。而肾小球虽然是毛细血管球,但它不同于别处的毛细血管,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第②③请学生上台讲解。当学生讲到尿来源于肾小管、肾小囊,并推测肾小囊中的尿(学生还说不出“原尿”一词)来自于肾小球中的血液。教师肯定了他的推测,并提问到:你认为血液中的哪些东西可以到肾小囊中呢?这位学生认为是一些废物,部分学生开始翻阅前面学过的“血液”一节,大家一时语塞。教师引导: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如何用实验来检查你的推测是否正确?学生可能回答:取肾小囊中的液体化验一下,再与血液比较。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告诉他们:科学家就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数据,并制成了一张表格,我们来分析这个表格,看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可以到肾小囊中。
设计意图:通常认为肾单位是教学难点,因为。肾单位结构图比较复杂,但学生并非看不懂。本着“四步模式”中“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自学”这一原则,教师没有讲图,只是巧妙地提出了3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就让所有的学生都看懂了图。学生在讲台上去讲他们的发现,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
3.4分析数据,推测肾单位如何实现泌尿功能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刚才有同学说血液中的废物可以到肾小囊中,这种推测对不对,应该比较哪两列数据。除了用教材中表格作为情境外,还应补充上一组数据: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L,约_____kg(原尿密度接近水),排出的尿只有1.5L。不然学生会认为肾小管只吸收了一点点水。这句话可随着问题组一同出现在大屏幕上。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通过比较数据,你认为具有什么特点的物质可以到肾小囊中来,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②通过比较原尿与尿液中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数据,你认为肾小管有什么功能?③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血液通过肾单位后,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步:思考与讨论。在巡视中,有学生问:除了蛋白质外,血液和原尿中的数据都相同,这是为什么。教师告诉学生:血液中有血细胞,原尿中没有。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总结泌尿过程,再请一位学生用通顺的语言讲解图IV-43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对难点问题进行有效重复,加深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是本节的难点。表中数据较多,教师提出问题要准确。比如第②题“通过比较肾小囊中与尿液中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数据,你认为肾小管有什么功能?”如果此题变成“比较肾小囊中与尿液中的数据,你认为肾小管有什么功能?”,显然,葡萄糖和蛋白质是减少的,而无机盐和尿素是增多的,学生就无法得出答案。此处也不宜提出“为什么尿液中的尿素比肾小囊中的多”这类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让学生考虑太多,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细心的学生提出这类问题也不要紧,因为学生已形成了“肾小球有滤过作用和。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的观点,此时再解答这一问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3.5人体内的废物及排出途径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尿液由肾单位产生后,都会流入输尿管,由输尿管流入膀胱,当膀胱贮尿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经常憋尿会影响膀胱的功能,对身体不利。人体除了排尿外,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方式?学生会回答:排汗、排出粪便、呼吸。教师要求学生看课本80页第二段话。
第二步:出示问题组。①排汗和呼吸分别排出哪些废物?②为什么排出粪便不叫排泄,而叫排遗?
第三步:思考与讨论。学生的问题集中在第②题,为什么排出粪便不叫排泄。让学生自己思考二者的区别,找出答案。
第四步:回答与点拨。重点是第②题,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尿素等是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通过血液运到肺、汗腺、肾脏等处,再排出体外,而粪便是由人体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形成的,不是由细胞产生的,不能叫排泄,只能换个名字,就命名为排遗。
设计意图:①排泄与排遗出现在教材的开始部分。本节如果一开始就讲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些,排泄与排遗有什么区别,必然影响本节主要内容的理解,不能突出本节的重点。②本环节除了采用问题组的形式,同时提出多个问题来的方式外,由于前面问题比较简单,采用一问一答式,把问题串起来,效果也比较好。
“四步模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看教材:哪些内容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可以自己学会的,哪些是真正的难点。可以看出,一节课中真正的难点并不多,绝大多数内容学生是可以自己学会的,那么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学。“四步模式”中,教师不再“灌知识”,而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不再被“灌”、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