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物学教学中的延时评价

2009-01-20 02:08羊垂功
中学生物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延时探究思维

羊垂功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现在课堂活动越来越多,教学课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课堂节奏越来越快。平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就说:“不对,下一位。”如果得不到一个理想的答案,教师总习惯于及时给学生作评价,给学生指点迷津。而学生自己的思考时间、互动空间少了,学生的思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缺少了学习的动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需要认真反思,适当改变教学策略。其实,合理地开展延时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延时评价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对学生的提问或对答不及时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时间适当往后拖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在学生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再给以恰当的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把学生推到问题开始的地方,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延时评价有别于教师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结论性评价,这种评价不是马上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突出尖锐的批评,而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有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学生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对回答问题具有安全感,能静下心来探究问题的本质,所以延时评价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延时评价同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过早对学生回答给予结论性评价,往往阻断学生的思考,扼杀其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应留有余地,把最具有思考性的地方留给学生去感悟,引导学生在事实、证据和解释之间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同学间讨论,以便取长补短。课堂上开展这种相互交流或者是同学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推动探究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延时评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影响下,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新颖但不成熟的认识,急于做出“对”或“不对”的评判,这会打断学生的思维,干扰学生思考的方向,对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越早,给学生思维限制越多,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就难以自由表达出来,而延时评价可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2延时评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延时评价打破了教师中心的旧观念,使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贯彻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延时评价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课堂上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运用延时评价方式比较有效。

2.1课堂上出现有价值问题时

生物课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课堂上预测和生成不一致的“意外”情况时有发生。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如竭尽全力解惑,代学生分析,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强加”的,它只能让学生暂时“明白”。如果这种“意外”对本节课有价值,恰当应用延时评价,放手让学生分析,也许这种“意外”就转化为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教学中有个学生突然提出:mRNA所含的碱基数比DNA分子上的碱基数要少且链比DNA链短,那么它是如何把DNA分子上的全部遗传信息转录到细胞质中的?这时教师并未急于给学生进行分析,而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课堂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师再组织各小组派代表发言,相互补充,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为细胞在转录过程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而不是全部表达。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有效利用了课堂生成性资源,而且也使之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课堂上出现学生回答错误时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可以说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对学生进行再刺激、再尝试,让学生自己在犯错、知错、防错的良性反应中建构新知识、新能力。教师也不用急着去帮学生纠正错误,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不会在一个学生回答错误后立即做出评价,而是更多的用延时评价方式,给犯错误的学生及其同伴机会,通过学生间讨论争辩,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之所在,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师在复习时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1),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

A.甲高于乙

B.乙高于甲

C.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

D.行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

对该题,很多小组认为葡萄糖可以透过半透膜由甲流向乙,所以选B答案。对于这样的结果,教师并未立即进行评价,而是鼓励学生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一些小组又有了新的看法:虽然两者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但葡萄糖分子比蔗糖分子要小,所以两种溶液中水的含量不同:蔗糖溶液含水量多于葡萄糖溶液含水量,所以先导致甲液面高于乙液面,而后由于葡萄糖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使c。>c_致使水倒流,从而导致乙液面又高于甲液面。所以应选c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点评,适当拓展水与无机盐跨膜运输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这一知识点。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反思错误、领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2.3课堂上出现价值不大问题时

生物课教学中,有些学生的一些观点,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意料,让教师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不能做出及时的评价;有时,学生提出一些观点直接遭到教师的全面否定。这种教学中的尴尬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当运用延时评价(课后探究)往往能避免这种尴尬,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

如在讲到肺炎双球菌侵染实验时,有位学生举手询问:加热杀死S菌时蛋白质会变性,那么里面的DNA是不是与蛋白质一样发生“变性”呢?“是呀,有道理”学生们纷纷应和着。难道是书本上的内容有错误?是不是DNA比蛋白质更耐高温?“是不是……”我也点点头,并对学生发现问题及积极思考给予肯定,同时峰回路转:“限于我们现有的知识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课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探讨这个问题。”同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书目。通过这样的处理,大大激发了更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又能及时调整尴尬场面,不使学生失望。当然这种处理只是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在

价值不大的问题上发生转移,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到一定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汇报自己探究的结果,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2.4课堂上遇到开放性题目时

在生物课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去研究分析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不唯一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等待,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完全可以采用延时评价。如在高三进行复习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道题:科学研究中常常发现,对同一研究的问题,2个相关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可用图线表示,图2所示曲线可反映哪些量之间的关系?

有学生提出:人体酶的催化活性随温度与pH值变化而变化;进食前后一段时间,血糖浓度的变化。也有学生补充:草、鹿、狼构成的食物链中,当大量捕杀狼之后一定时期内,鹿的数量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的速率变化等。由于教师不急于给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去讨论解决,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异向思维,也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延时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延时评价,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大有益处,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延时评价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

延时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不可能是完全任凭学生去盲目探索而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留给学生广泛思考的空间的同时,教师提供帮助、指导也是必要的,在我们的课堂中,应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有机地结合。

3.2延时评价需要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切不可因为时间紧迫,草草收场。对待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教师都应妥善解决,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3延时评价应有利于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延时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也要注意把握尺度和使用的频率,切忌一味滥用。如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对本节课堂教学价值不大,应采用冷处理法,把这个“杂音”记下来,设法让学生到课外去探究,到一定的时候再让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总之,教师巧妙、成功地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或提问,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使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去自由思考,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发表看法,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猜你喜欢
延时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