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写作教学植根于节日文化的沃土中

2009-01-20 01:56黄小羽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主题题材

黄小羽

【摘 要】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史悠久,传统节日极为丰富。语文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及优秀的外来文化资源,不断拓宽作文题材,挖掘作文主题,促进表现手法变化,解决写作中写什么、为什么写、如何写三大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节日文化 作文 题材 主题 表现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使学生在写作时既“有米下锅”,不作“无米之炊”,又能乐于表达呢?笔者认为,将写作教学植根节日文化的沃土,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采的写作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节日。而每一个传统节日既是民族的文化,又是民族的情结,它维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愫。作为语文教师,如能把这些节日组合成一系列作文套餐,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写作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拓宽作文题材,挖掘作文主题,促进表现手法变化,从而开拓写作教学的新局面,让学生在写作教学与节日文化的有效链接中生动活泼地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丰富多采的节日活动拓宽作文题材,使作文教学有了广度

有人归纳了当今作文教学之难的“三乏说“: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感情贫乏。确实,对于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虚假现象,面对着学生作文因为题材的虚假而无法具体、生动,无法反映生活的灵气等,笔者扪心自问:没有生活的真实感动,习作中又怎会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发现,怎会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灿烂。在不断的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中,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丰富多采的节日生活,对于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的真情实感,保持对作文的兴趣,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选择。

为此,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结合中外优秀的节日文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节日文化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不断丰富和拓宽写作的题材,培养作文的真情实感。

以下是笔者开展的节日文化写作实践活动的内容。

节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在实践中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如实写出来,描绘不断变化的节日风情,叙述真情动人的事件,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有效地拓宽了作文题材,大大地增强了作文的真情实感。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写作起来表述容易多了,内容丰富多了,感情也真切多了。

二、异彩纷呈的节日活动挖掘了作文的主题,使作文教学有了深度

社会是实践体验的大舞台,也是作文教学的大课堂。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他们长期蜷缩在学校小天地之中,是很难写出对社会生活有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的好作文来的。开展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写作实践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使他们在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学会观察,敏于思考,发现问题,揭示本本质,从而写出能够揭示生活真谛,把握时代脉搏的作文。

以下是笔者作文教学中习作案例《感谢有你》片断:

师:前几天,我们班级开展了一个“感恩”系列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人公,你们一定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默默地为长辈们做以前没做过一事,感受着这份真情。那么,你当时是怎样做的或者有什么想法?请你们一吐为快吧!

(同桌间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1:我自己动手做晚餐,与父母共享烛光晚餐。

师:你真够浪漫的,我和同学们都非常想了解你的行动,能描述一下吗?

生1:本以为父母年纪大了,不喜欢浪漫的情调。谁知给父母弄一顿烛光晚餐,祝他们快乐,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父母高兴得心花怒放,我终于明白:父母的心,永远不会老!

生2:为妈妈捶背。

师:你真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孩子!相信你的妈妈在感动之余会更加爱你。能说说你妈妈当时有什么样的反应?露出什么样的表情呢?

生2:妈妈很惊讶,不知道我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转到妈妈身后,轻轻地朝妈妈的背上捶,妈妈闭上眼,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我明白,原来细节决定爱啊!

生3:我精选了几种水果做了一个水果拼盘。

师:能说说你当时送水果拼盘的情形吗?

生3:我端着笑脸拼盘轻轻敲开了爸爸妈妈的卧室门,就在爸爸妈妈为我开门的一刹那,我的心怦怦直跳,生怕他们不喜欢,可当他们看见了我为他们做的“水果笑脸”时,妈妈惊讶急了,说:“想不到我们家的‘小公主居然会给我们做东西吃了呀!话音刚落,爸爸妈妈一把搂住了我,一瞬间,我觉得亲人间那互相关爱的气息充满了整个屋子,许久许久都不曾散去……

……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也太感人了。我的直觉告诉我,你们一定很想把这珍贵的人生体验记下来,作为自己成长中的一次珍贵的材料。

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从他们的真实感受中,我发现,他们更是用自己的心在体验着节日生活。《感谢有你》、《爱你的人还有我》、《亲情伴我行》、《唱给妈妈的赞歌》、《让我们共筑亲情之城》等一篇篇文章,流淌着真情,充溢着诚心,洗去了虚情假意,读来让人深深地感动。这里,没有华丽的言辞,惟有诚挚的心意;没有生编硬造的痕迹,惟有真情的流泻。让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使学生的作文不但在语言上也有了深度,而且思维上有了深度。

三、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促进了表现手法的变化,使作文教学有了灵活度

近年来,广东省语文中考作文几乎是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 “不限文体”虽然给了学生写作文体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例来承载。作为老师,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体式,求得最佳发挥。

在这一方面,笔者经常采用作文与节日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日记、书信、新闻、通讯、调查报告、访谈录等。

比如,每逢学校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中秋节到了,让学生编写短信;体育艺术节,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植树节,让学生给环保局长写一封信。总之,学生惟有通晓各种文体,方能择善扬长,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文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在确定文体时要注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长于叙事,就突出细节;擅长说明,就讲述来历;见解独到,就侧重议论;情感丰富,就铺陈抒情。

如在《欢乐中国年作文系列》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写作时根据自己的特长灵活选择如下形式:①日记式:记叙过节过程中的新人与新事,以及由引发的感想;②书信式:告诉你的朋友过节的体验或节日的传说故事;向朋友写下你的祝福。③新闻式:真实详尽地报道红红火火的春节,在新闻背景中穿插春节的来历、故事等,丰富文章的内容;④小说式:通过虚构,揭露有些人利用节日之便到处走访、送礼等不良现象或其他典型社会现实;⑤散文式:记叙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⑥诗歌式:用人类最美的语言,抒写对新的一年的赞歌,感悟深刻的哲理。⑦剧本:仿《威尼斯商人》写《拒收礼物》,要涉及到布景、人物的出场与对话等。⑧议论文:可以在文中谈对有压岁钱、节日消费、春晚等的看法。

总之,节日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写作中写什么、为什么写、如何写三大问题。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节日文化活动紧密相联,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不是“烦恼泉”,而是表情达意、与人交往的有效工具。通过丰富多采而又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活动,可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帮助他们确立表达的内容,洞悉表达的意义,选择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时时在节日活动中浸润于人文的真情和博爱的海洋中,从而使他们的人文情值持续地得以提升,并真实地把自己日益醇厚的人文情怀倾吐出来,这正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靳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想境界[J].西北师大学报,2003,40(2).

[4]邹少军.大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7,(5).

[5]何栋国,贾登山.生活处处皆文章[J].语文天地,2005,(16):15-16.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主题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厚重感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