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英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元素,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育的挖掘,使我们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的美的规律来感知语文的美,品位语文的美,创造语文的美,并最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感知;品位;创造
语文教学内容是美学元素较多的一门学科,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不仅包括了语言文字内容,而且包括了极为广泛的自然和社会常识,几乎在每篇课文中,都可找到美学教育的素材。教学中凭借这些教材,可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学习情趣。凭借形象美、教材美等为学生创设情景——感知美,指导学生理解欣赏——品味美,帮助学生启迪发散——创造美。
一、感知美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阵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唤起感知美的内驱力。教师可采用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旁敲侧击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牵引学生步入审美殿堂,从而使学生身心迅速进入审美状态,自觉成为审美主体。
如:教鲁彦的《听潮》时,可以这样设置导语:“大海辽阔壮美,神秘莫测,有时温柔静谧,如诗如画;有时又狂涛怒吼,汹涌澎湃,可是生活在内地的我们很难真正一睹大海的风采,领略大海的雄壮美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鲁彦一同去倾听大海的声音吧!”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读,都能够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效果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再现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连绵的青山,辽阔的北方草原,美丽的江南水乡……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观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中学生是从阅读课文走向自然、走向世界的,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将学生牵引到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那么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图画,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可以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诗人衣袂飘飘,遥望风烟迷茫的大地,为友人送行,依依惜别中,寄托了自己的深情劝勉,表达了自己旷达的胸怀。
二、品味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它所选用的文章一般都是典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作家运用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它的内容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是中学生感知美的主要载体,而这些美又需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领略。
文章的建筑美就是文章的结构美,建筑美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以及江南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它们的美是直观的、可感的,而文章的建筑美却需要审美主体通过语言文字,撇开情节场面等,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理解。如《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一文言辞精当,条分缕析,环环紧扣,逻辑严密,既有行云流水般的畅达,又有惊涛拍岸的雄浑。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都需要学生去感受和想象,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善良、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形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品、悟”领会到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震颤,掀起情感的波浪,从而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情于言,辞欲巧”,众多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生动形象,憾人心魄,还得益作品精美的文辞,如《春》的清新明丽,《背影》的含蓄隽永,《我的叔叔于勒》的简洁明快,《宜兴紫砂》的凝炼典雅,《沁圆春·雪》的恢宏飘逸。
三、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为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教师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写作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进行语言美的创造。如教学生读“上下天光,水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口头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自己动手借助“绘画”再现这种美的意境,实现学科间互相渗透与能力迁移。教《苏州园林》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根据园林图示,先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然后模拟导游根据图象内容进行解说,让学生根据个体的特有感悟,勾画描摹苏州园林在图画中的优美景致。最后再和原文进行比较,这样既活跃了审美想象,又触发了创造的原动力。
总之,语文是一门有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它不仅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熏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分辨和评价美的能力时,可以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移向社会,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自然美,品味生活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创造美。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洗涤,使其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唤起他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从而达到拓宽思维、陶冶情操、开发心灵、激发创造力,最终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把课堂变为美育的殿堂,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Z2期
[2]李敦.《现代语文教育漫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3]郭曼华.《语文创新教学与语感培养》.丽江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2002.12.
[4]李健夫.《美学思想发展主流——反思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