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2009-01-20 01:43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

陈 峥

摘要:单向度的决策模式使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单纯突出了决策者和社会优势群体的地位,而忽视了就业机制对大学生、学校、家庭及用人单位等主体需要的回应性。重视多元化社会生活中各层次主体的需要,重视决策的公平和有效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已成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价值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政策

政府以其所拥有的国家教育权力为基础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对教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调控,这些是政府行使权力的需要和责任。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政府是市场运行的监管者、协调者和服务者。提高人才资源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保护受损利益群体、维护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是政府治理的目标。

一、大学生就业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

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政府一方面发挥着引导和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宏观需要;另一方面消除市场调节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时候发挥作用,力求体现学生求学公平、学校选择公平、学生就业公平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和利益结构多元化时期,政府能否兼顾到利益受损者的利益,将直接关系到一项制度变革能否顺利完成。与政府力量相对应的则是市场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人才资源市场的一种,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重要场所,也是引导毕业生调整择业期望值,合理优化社会人才配置,实行公开、公正竞争的场所。但是,与一般劳动力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不同,大学生就业市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就业时间相对集中性的特点。因此,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是保证规范的市场机制健康运行的充分条件。

二、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政策必须充分体现公平性和有效性,这是避免人才资源配置不平衡、利益受损群体存在等现象出现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单向度的决策模式和社会优势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市场导向下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不平衡。从地域来看,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广大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则严重缺乏。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到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去工作,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这种不平衡还表现在专业间的需求不平衡,应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而一些传统专业和带有明显行业特色的专业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这是市场利益驱动导致的结果。二是市场导向下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出现了“高投入、低回报”的状况。由于大学毕业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心理成本三个方面。从收益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和文化收益,具体包括较高的收入、丰富的精神生活等。所以,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大学生就业难不会阻止个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最好的人才配置状态,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人力资本的浪费。三是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下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兼顾。从整体上讲,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中,女大学生和一些“冷门”专业学生是直接的利益受损者。这一群体在接受教育的基本投入的花费上与其他大学生大体相当,却仅仅因为在性别或专业上的区别而引起了在人力资本收益上的巨大反差。这样的现实不但会影响学生个人和家庭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正视并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市场导向与市场滞后之间的矛盾,政府必须在多元化视角下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多元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

1.打造人才资源的统一平台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主要有教育系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中介单位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虽然就业市场呈现多元化,但是就业市场之间的沟通不够,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所以,政府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良有效和对称的信息,使大学毕业生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捕捉符合自身专业和特点的有用情报。建立全国统一、有序的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树立大资源观,打破“全国性资源”与“区域性资源”的界限,努力实现人才资源运用的一致性,是提高政府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措施,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的空间,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的有效方式。由政府组织与协调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可以消除就业者的后顾之忧,减少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应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并逐步剥离各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管理职能,还户口管理以本来面目。可以说,打造人力资源的统一平台是满足全社会多方利益主体需要的重要基础。

2.全方位扶持大学生创业

在宏观经济相对低迷、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大学生创业导向以及拓宽市场准入门槛上做文章,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创业障碍和限制的消除以及创业激励的促进对工作岗位的持续创造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不少扶持,如在金融贷款、税收缴纳、企业运营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各地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更加贴近实际。

与此同时,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因此,政府联合企业或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应贯穿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创业教育方面,我国只有部分高校而且才开始起步。很显然,我国对大学生的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仍要走一段漫长的路程。

3.把就业指导纳入整个高等教育过程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目前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其具体表现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停留在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上。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和决策能力提高都很少涉及。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对职业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因而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换的桥梁。要真正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性,高校与地方政府除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之外,还要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评判自我、认识职业领域,以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顺利进入职业领域。

多元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就业,除需要大学生就业政策本身的改革,还需要体制的优化和各项相关政策的扶持。因此,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内,对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兼顾各方利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瞿振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多元化大学生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新大学生之歌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