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娟
核心提示:大学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质的办学特征。河南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中原崛起”这一战略规划、提高办学质量、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特色化定位是中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校发展走特色化道路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更加市场化,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将成为学校在这个市场上的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将竞争法则带入高等教育内部,各院校之间争生源、经费、师资、科研、管理人员和办学设备,争“人才产品”、科技产品的推销市场。竞争靠什么取胜?答案只有一个:靠特色。只有办出特色,高校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2.特色化是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之有着直接关系的高等教育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从根本上打破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格局,使各高校呈现自己的特色,形成多元化局面,从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由于不同的地区发展的基础不同、资源状况不同、与外界联系交往的方式及对象不同、在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各地区对教育的需求方式、层次、规模、侧重点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高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对象、方式、层次及途径也会各不一样。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在认真研究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认清自己的任务与职责,以特色适应需求,从特色中找到自己发展和提高的新起点。
3.特色化是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的必然结果
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社会经济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人的素质差异化的客观反映。有的专家提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分为五个层次:国家重点建设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国家重点建设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内一流大学、地方和部门重点支持的高等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有的专家提出,我国高校可以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有的专家则建议把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和社区学院或二年制大学。不管分为几种类型或几个层次,面对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任何一类学校都不可能独立承担起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各个层次的高校都应该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的办学理念,都必须主动寻找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进行科学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使特色更鲜明、优势更明显,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二、高校特色化发展的特征
从本质上讲,特色化就是高校凭借其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实践(包括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承诺、满足特定的社会需要和价值期待。高校的特色化即高校的个性化,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定位的科学性和特色化
科学定位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目标追求过程中形成的,若没有合理的办学目标和科学定位,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会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学校的定位应从四个方面加以确定:一是类型定位,即确认某大学属于哪一大类群落,这是一种横向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大学确认自己的“身份”;二是层次定位,即确定某大学在所属大学群落中处于或想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种纵向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大学确定自己的目标;三是学科定位,即指在当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高等学校所侧重的学科领域;四是地域定位,确定高校服务的区域和范围。定位科学合理能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得到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使学校的特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2.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特色办学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上,学校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因此,地方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调整与改革,拓宽学科专业,加强综合学科专业的建设,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探讨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管理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提高教育质量。
3.特色内涵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高校需要社会支持,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高校还要为社会服务,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获得更大的发展。地方高校特色化的目标、内涵等必然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其特色化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是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然而,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探索、深化,这些都要求高校要不断创新,在动态中保持特色内涵和办学过程的稳定性,形成比较成熟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
4.评价尺度的社会性
大学的特色形成在于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被社会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因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人才,其核心是得到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特色化的高校不是“敕封”或自封的,也不是凭某几个人“塑造”几个特色项目就可以说是特色化了。特色化是在长期的积累、优化、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并被社会认可后形成的。在美国,大学公众形象常常是作为评估学校的主要指标之一而被普遍重视。因此,地方高校办得如何、有没有特色,主要就看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受社会的欢迎和学校对地方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如何。换言之,高校特色化与否要由地方政府和社会民众来认定。
三、探索河南高校特色化发展之路
1.要进行宏观调控
特色办学首先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重点项目投资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1)政府要从源头上做好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在审批学校设立时就应该明确某个学校的重点发展方向,这个方向与辖区其他同类高校的方向应该有所区别,以便为这个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在学科专业布局上要有所侧重。省级政府在审批专业时既要考虑学校的短期发展,又要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和区域专业合理布局。要以长远发展、特色发展为重点,保证各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都能突出特色,以实现可持续发展。(3)重点项目投资要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鉴于目前政府对高校的投资体制,专项投资已占到一定比例,因此重点项目的投资也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特色来选择,以逐步引导各地方高校树立特色化发展的理念,把特色办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2.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校的要求
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研究高校的定位,必须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高校的要求。在对高校进行定位时,必须了解本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与变化的状况,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要与此相适应。
首先,要考虑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河南省产业调整的目标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工业实力,壮大第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具体来说,要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发展装备产业;优化能源工业结构,促进能源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经济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众所周知,河南的农业生产位居全国前列,且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加工基地、最大的畜禽加工基地、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河南人才需求量位居全国第十,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较高。2009年河南省人才需求总量约为6.09万人。首先,从行业上看,全省教育、卫生、农业、地矿等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其次,从专业上看,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医学和护理类、营销管理、机械制造、建筑设计、网络维护、农产品开发等9类专业岗位人才需求量大。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和专业,如物流、电子商务、旅游、会展等。随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再次,全省人才专业需求体现了县域经济特点,地方特色明显。最后,从全省范围看,除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外,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各类高技能型人才也日渐紧俏。
根据河南省产业发展和各省辖市对人才的数量、质量、类型的需求状况,高校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以自身的特色适应市场需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进而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要注重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建设
特色专业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先,各高校应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和高新技术类专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大力提高高等教育对河南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贡献能力。其次,要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情况,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根据社会需要、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研究社会需求,选择那些专业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师资队伍结构优良、学术梯队整齐、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生源广泛、就业前景看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较好、专业发展后劲十足、专业建设基础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培育。截至2009年,河南省已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8个,并且这些专业建设点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最后,还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高校有了特色,在比较中才能有独特性,在竞争中才能有优越性。因此,高校要深入分析学校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正确认识学校自身的性质和类型,科学、准确地定位,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被社会普遍认可。
4.要做好高校特色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要加大投入,制定特色专业和特色化建设经费保障措施,建设一支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更多的高水平教师承担本、专科生的专业教学任务。其次,要建立健全组织形式,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实行学校宏观管理、院(系)监督指导、专业建设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在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培养使用、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其高效运行。建立有关激励、奖励机制,用制度、机制保证特色专业建设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再次,要加强评价与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特色专业点的建设和评价结果,接受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监督。最后,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学校的文化传统,利用这种非强制性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使师生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师生的荣誉感。
责编: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