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方
摘要:交叉教育具有综合性、实效性和增效性等特征,它有益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新的就业点,并由此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应将交叉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明确教师角色,搞好学科设置,建立交叉教育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就业教育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交叉教育;就业现状;交叉学科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较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依然是文、理、工三分天下,学校多注重“单科”发展,强调知识的“专”与“深”,而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和交叉渗透,从外界限制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导致“隔行如隔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用人单位更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而目前的学科建设情况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度。因此,高校应该并且可以根据人才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交叉教育呼之欲出。
一、交叉教育的含义及其特征
1.交叉教育的含义
教育家迈维莱把当代交叉教育分为三种类型:(1)革命纲领。即彻底打破传统学科建制,探求全新的整体性交叉教育改革。(2)专业纲领。用整合教育方法改革现有专业,以使其具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3)课程纲领。探寻学生更广泛、更新的文化与学科知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杜俊民对交叉教育的含义进行了归纳:交叉教育是“由形式到实质,由表层到深层,由个别课程扩展到整体课程体系的交叉设计,由教学改革到学校体制和结构的改革,实际是一场教育革命”。
2.交叉教育的特征
(1)综合性。这是交叉教育的首要特征。在教学方面,交叉教育是一个将研究主体由个体扩展为群体的过程,这将产生群体效应,“为各学科和工程的发展提供一个综合的方法”。在学习者的实践操作方面,交叉教育能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使不同学科的思想进行交流、渗透和碰撞,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跳跃式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因此,交叉教育能够使研究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视角和观点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在实践中集思广益,获取一种综合的解决方法。
(2)实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交叉教育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并发展的,它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当代重大的科技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需要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决。因此,对青年问题的研究也就从单一学科研究进入多学科合作,最终使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青年学”。
(3)增效性。交叉教育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产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线性相加,还是新知识的突变,即所谓的“协同作用的放大原理”。
综上所述,交叉教育的发展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交叉渗透、综合整体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交叉教育在适应高校发展的基础上,也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发展。由此可见,交叉教育与缓解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是天然存在的。
二、交叉教育对就业压力的缓解
目前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多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着手,其中提高个人整体素质是根本,而交叉教育对于就业压力的缓解正是体现在个人能力的提高方面。
1.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高校教育的开放性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有些学生没有选择地听课,有些学生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内容,而大部分学生很难通过自主学习使知识成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交叉教育的综合性不仅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能够在专业教学人员的指导下,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就业市场中,这类学生无疑会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
2.扩展学生的就业选择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中与大学不可避免地存在脱节现象,很多参加高考的学生对自己所报的专业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出现了对所学专业厌烦、迷茫等心理。而交叉教育的综合性、实用性及增效性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多门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自己的专业,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新规划个人专业,还能够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从多个学科领域寻求自己的位置,甚至创造新的就业点,从而使招聘单位实现其对毕业生“一专多能”的要求。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21世纪,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鲁登斯汀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
创新能力单靠口号是无法培养的,它需要教育者的亲力亲为。而交叉教育的出现及发展,其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创新行为,其教育理念、研究方式等无不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交叉教育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从中期看,这种思维方式能使他们正确对待择业、就业、创业等问题;从长远看,这种思维方式能使学生用综合性、创新性的思维来解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交叉教育无疑是一种极具实践性的途径。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交叉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诸如博而不精、影响本专业学习等现实问题。因此,高校应对交叉教育的发展予以规范,使它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三、对建设交叉学科体系的建议
1.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
当前,高校都很重视加强学科建设,因而构建交叉学科体系将是一场教育革命。由于它涉及多学科,必然要涉及多院系,因此这个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的配合。而要将它构建得合理规范,就必然需要各高校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它的建设与发展。所以,要规范地进行交叉教育,就必须将交叉学科体系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
2.明确教师角色
交叉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它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学生发展与就业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所涉及的各门学科知识点应该尽量同时关照、整体把握,这样才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注重“互动教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对解决复杂问题的热情,使他们能够产生新设想、新构思。
3.设置交叉学科
交叉教育不等同于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在交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地设置交叉学科能够促进交叉教育的深入发展。交叉学科既有对其他学科的融合,又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因此,在交叉学科设置过程中,各高校要实施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综合化,在教师及研究生、博士生的招收方面也要注重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
4.建立实验平台共享制度
交叉教育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等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对其他专业的设备有所需求。因此,各高校可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添置一些硬件设施,搭建一系列能为不同学科所共享的实验平台,并对它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吸引专家、学者以及本校师生利用该平台进行各种交流,促进新观点、新成果甚至新的研究方向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杜俊民.交叉学科时代的交叉教育[J].社会科学,2000,(3).
[2]鲍琳浩,佟一莹.西门子精神[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3]刘仲林.现代交叉学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责编: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