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华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出发,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通过探讨与交流,把握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改革 层次教学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课程的内涵和教学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为高职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十几年来一直是高职教学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随着经济社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把课程定位为“三基”,即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应用基础。“知识基础”是应知的内容,“能力基础”是应有的技能,而“应用基础”则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熟悉和使用程度。
2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从近几年老师和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学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形势。
2.1教师反映的情况
(1)学生计算机知识差异大。虽然中小学按规定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有的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对该课程课时大打折扣,没有达到课程规定的标准。甚至有的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就给高职学院计算机老师教学带来一个问题:如果你按部就班的按传统模式去上这门课,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就会感到内容太浅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对于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对计算机课程没有正确的认知,认为自己游戏玩得好,上网熟悉就说自己计算机学得很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3)考试模式不合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考核方式都是考试、闭卷,笔试(占70%)+上机(占30%),并且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学生存在比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2.2 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
(1)高校教师一般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教师将讲授的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学生普遍反映信息量大,速度快,留给他们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将以前的大黑板换成了大屏幕,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讲课与上机练习异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理论课在多媒体,实训课在机房, 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上机结合起来,到机房老师还得从头复习一遍,这样,本来就很宝贵的上机时间又减少了,严重影响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2.3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
据调查,各用人单位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要达到如下标准:(1)打字速度达80字/分以上,(2)对计算机能作简单的维护和处理,如操作系统、软件安装等,(3)对简单的文字进行处理和排版。目前80%以上的学生都达不到以上标准,这就给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3 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对该课程作以下改革。
(1)针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差异大,采用层次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当地条件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学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果按统一的教学进度,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加大教师的备课难度。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成基础班和高级班进行教学。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备课,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
(2)纠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之前老师要纠正学生的不正确的认识,教育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为了当前的学习或者就业的需求,而是应该从将来学习的需要及终身教育的需要出发。努力学习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并提高自己计算机综合应用技能。
(3)考核方式改革:为了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特点,我们可以把考核方式改为完全的实验考核,即小实验(70%)+综合实验(占30%),其中的小实验内容主要就是平时的单个实验完成情况 (如文字录入、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及质量。这样做的特点是突出了能力考核、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杜绝了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恶习。综合实验可以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型由任课教师命题组织考试,这样既是对本课程学习的一个综合测评又是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次练兵。
(4)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新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讲课与上机练习不能异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不能脱节,建议将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这样既解决了异地的问题又让同学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同时还应安排自由上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自由上机可以安排在周末和晚上进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益终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设计有针对性的综合题目,提高学生组织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要求结合个人专业和兴趣,写一篇论文,并做成幻灯片。这样的“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概括总结及组织文字的能力,同时也是对Word、Power Point 教学内容的巩固,教师主要是在一些思路上给予指导,使得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任务驱动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予学生成就感、开拓学生的创造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如果能够把这种能力的形成扩展到所有学科的学习中,发展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才是教育的目的。
(5)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过程给学生布置上机实验。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注重引导、启发学生,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再丹.贵州民族学院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改革方案[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55-158 .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 :7~ 10.
[3] 宋清龙.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4]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金岗.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6] 刘红.高职教育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践[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