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平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创设诱思情境,那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好地被激活,对新知探索的欲望将会显得更加强烈,更能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其创新精神也就随之得到了培养,笔者尝试创设了以下几种诱思情境,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疑”境,激发探究欲望
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听课能抓住重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本人认为数学课的设疑可有实验式、竞赛式、故事式、联系实际式、悬念式等,当然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新课的设疑,犹如磁石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如“点的轨迹”的引人:本人事先准备好一小段线绳和一个彩色小球,将彩球拴在绳线的另一端,教师一进教室就边走边演示——彩色小球不停的摆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解释刚才的现象……
诱思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的种类多,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与不可能”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各小组模拟公司的策划部、经营部制订收费方案,并用一次函数图像来表示;我还时常将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设计成开放式,如教“矩形”的时候,我先给出□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O,然后让学生添加条件,使之成为矩形;遇到枯燥抽象的问题我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或是将之放到一个故事背景中……
从“疑”境到诱思伴随体验,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情境中,逐个地解决问题,不但培养了思维能力,而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创“议”境,促进认知深化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教为学生服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材料和时机。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协作互补,营造一个流畅、和谐、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
如“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片段如下:
1创设情景,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小池塘,让学生观察,
师:学校附近的公路边有一个如图1(图略)所示的池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测量这个池塘间的距离?(问题提出,全班同学立即兴奋起来,个个都在开动脑筋思考)
2自主探索,师: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并探索、思考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共有几条中位线?它与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何异同?(2)你能通过什么途径探究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具备的性质?你能说出理由吗?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与原三角形的周长有什么数量关系?(3)在四边形中如何得到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目标明确,积极思考)
3合作交流: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悄悄地问了坐在身边的几名同学:“你们知道这个实验的结果吗,”学生们都说:“知道,”“你们怎么知道的?”“书上有啊,老师布置我们预习过了,”我又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用这个实验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有没有想过其他更好的办法?”学生们摇了摇头,一脸的困惑。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绝不是一种赶时髦的行为这样,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三、置“猜”境,激励自主创新
探究性学习教学是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猜想,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励自主探究创新,如“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小学时我们已经知道4+3=7,现在我们学了负数,有没有同学知道4+(-3)等于多少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生1:我们组觉得它应该等于1,因为“+”可以省略,所以它就是4-3,所以等于1。
生2:我们组觉得“-”有减少的意思,所以4+(-3)可以理解为在4的基础上减少3,因此它等于1
生3:我们组把“4”看作手里原有铅笔4支,把“-3”看作借出3支,手里还剩铅笔1支,所以4+(-3)=1
这样,教师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在讨论中进行尝试、猜测、体验、创新。
“猜想”不是瞎想、妄想,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的一种直觉思维,合理的猜想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追根问底、勇于探究并开拓求知领域的创新意识的体现,猜想能激活思维灵感,增加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猜想能培养对传统知识的挑战,对未知领域开拓的勇气,创新精神也就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诱思情境,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诱思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与素质教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刘祥,金其生,课堂教学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3]吴亚萍,基于新基础教育的探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