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水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指导阅读时,教师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章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适时想象;读
文学具有飘忽、含蓄、多元的特点。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作品的理解必定也有所差异。新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在指导阅读时,教师不能把教参对作品的解析奉为标准,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而应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章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个性设计教法
儿童的学习过程中,不只是认知活动参与其中,还有许多个性因素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个性是人的内心世界,它包括动机、态度、情绪和性格等诸多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依据学生个性的不同来设计教法,给他们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的空间,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莫高窟》一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莫高窟的艺术魅力。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我当小导游”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关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希望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有的同学则希望知道莫高窟的现状如何,而有的学生想要向世界宣传莫高窟,让世界来了解中国文化……个体的情感体验各有不同,学习的方式各有不同,所得也各有不同。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与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汇报时,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读一读,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有了自由的空间,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从而实现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二、依据教材适时想象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想象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在充满想象的境界中,也会迸射出无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造,尽情表达。例如:在指导阅读《秋天》一课时,要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更红更娇”的秋天的太阳,“更甜更美”的秋天的空气,看到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
所谓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独特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能力。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无形中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在这一空间内大胆进行延续性想象,使得其不但能在想象中积累,更能在想象中创造。在指导阅读《望月》这一课时,当读到舅舅与小外甥比赛背诗,许多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背诵了很多课外的古诗,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空间,同时参与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孩子充满了想象,他们是想象的天使。
三、以“读”贯穿始终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通过“读”,唤醒学生的情感,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运用了自由读、指导读、齐读、有感情齐读等各种各样关于的“读”的训练,让朗读帮助学生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以声传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把词语、课文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这种行为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孩子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运用内心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想,强烈的好奇心去感受文本。在学生的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地非同一般,生活中所有一切都被他们美好而丰富的想象罩上了一层迷幻的华彩。教师应该为孩子的美好负责,为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