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使命

2009-01-14 08:11梁传杰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示范引领

罗 勤 梁传杰

[摘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代表了国内同类学科的最高水平,是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使命,并对如何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重点学科 示范 引领

[作者简介]罗勤(1972- ),女,湖北荆门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梁传杰(1970- ),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湖北武汉430070)

[课题项目]本文系“十一五”全国教育规划课题“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养研究”(课题编号:DIA090250)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教育学重点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质量与水平”(课题编号:AGA0803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46-02

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自1987年启动以来,从满足国家需求出发,以世界同类学科一流水平为建设目标,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术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科研和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示范、引领作用,是新时期赋予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使命。

一、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的问题。国家重点学科除强化自身建设外,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是今后国家重点学科应承担的重要职责与义务。在认识层面上,一是我国在以往的建设要求中,没有明确此责任,使得各有关高校在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其建设目标主要是学科自身发展,没有认识到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领头羊,其示范与引领作用对于促进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二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学科建设整体创新意识。国家重点学科设置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需求,而国家需求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国家重点学科无论在学科内涵还是在学科建设思路和管理方式上,都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从我国当前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现状来看,创新意识不够,尤其缺乏建设与管理两方面的整体创新。

2.建设中的问题。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如何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实现有效捆绑,如何建立与社会良性共赢的建设机制,构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二是如何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从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等多方面鼓励并支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激发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尤其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吸引海外优秀研究人员回国,形成多部委协作并支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体系。三是各国家重点学科在建设中,对自身建设比较重视,缺乏与其他学科交叉和交流,仍是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必然要求。受我国历史文化与学术传统的影响,各学科间的研究人员形成了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协作的学术习惯。

3.管理中的问题。在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和高校两级管理,忽视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所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没有充分发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统筹、监督与管理作用。二是制度化建设起步晚,制度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教育部于2006年10月才出台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各高校很少制定有关国家重点学科相应的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化建设方面在高校这一层面目前存在缺失,亟须开展国家重点学科制度化建设。三是各高校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机制需要完善,尚未形成对国家重点学科从规划制定、过程建设、中期检查、动态监控、建设末期验收与评估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同时国家在对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考核中需要建立淘汰机制,形成国家重点学科竞争机制。四是高校缺乏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与激励措施,引导国家重点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协作,建立不同形式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群整体建设与发展。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使命

1.赋予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新的使命有其学科结构与布局的现实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从第一次的107家高校发展到第二批的182家,除4个教育发展水平较差的省、自治区(贵州、西藏、青海和宁夏)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外,其他都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布点;从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结构来看,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所有学科门类,覆盖了88个一级学科中的84个一级学科,覆盖了381个二级学科中的332个二级学科,覆盖面极广;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29个,占全国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总量的83%,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147个,占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总量的63%,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66个,占全国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总量的54%,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502个,占全国硕士学位授权点总量的35%。国家重点学科在区域布局、高校布局、学科布局以及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学位授权点的总量上,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与布局,为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2.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学科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引领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发展,在学科布局上趋同,学科整体学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校没有把握自身学科基础与条件,其建设思路与学科布局都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缺乏、经费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国家集中财力,加强部分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以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比较优势,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适应国家需求,不断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现实选择。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布局中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各高校重点学科的层次结构,形成突出重点、分层次建设的办学思路,有利于我国学科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现有国家重点学科良好的布局与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带动各学科及已有国家重点学科高校其他学科的发展。

3.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示范、引领作用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国家重点学科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的最高水平,无论发展历程,还是建设的实践与管理,都有丰富的经验。国家重点学科通过自身实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上已形成了自身系统而有效的建设思路与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有关高校其他学科学习与借鉴的榜样。各高校要总结国家重点学科的经验,加强宣传与学科间交流,使其他学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明确自身学科的建设思路,形成有效的建设措施,促进其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学科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上,出现了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与相关支撑的发展新态势。各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通过交叉拓展了自身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引领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各国家重点学科高校可以加强引导与协调,结合实际,通过建立不同的学科群组织形式,加强学科群建设,引领国家重点学科相关学科的建设,提升高校自身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三、高校在发挥国家重点学科示范、引领作用的措施

1.国家重点学科在研究方向的建设上,既要有继承,又要不断创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其原有的基础。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与优势,仅有继承远远不够。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创新的原因在于,国家重点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是服务于国家需求,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对国家重点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重点学科要瞄准该学科国际发展前沿,把握国家的重大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方向,这是国家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使命所在。在创新研究方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智慧与作用,尤其是资深学者的作用。通过这批资深学者对该学科发展方向的预测与把握,结合国家层面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研究方向,同时要选择和组织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年轻学者开展新研究方向的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创新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开拓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主要是资深学者对该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把握,通过他的预测并结合国际学术发展前沿而形成的研究方向;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覆盖面较广的优势,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实行学科交叉,通过文理、理工、工科之间等有关学科的交叉结合,以优势学科为主体,通过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使这一研究方向慢慢发展成为该学科新的研究领域。

2.充分利用国家和高校的人才政策,强化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重心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做好学术队伍建设工作,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要借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内科研条件和待遇改善之势,利用好我国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相关政策,加强与国外留学人员的联系,尤其是在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建立起联系,通过让这些优秀人才了解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的形势及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情况,提供良好科研条件与待遇,做好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二是要利用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一储备人才库的作用,通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发现人才,留住人才。我国实行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已多年,是在由政府出资,为博士后人员提供有关费用和良好科研、生活保障的条件下,在相关学科高水平专家指导下开展研究的一种有效扶持年青学者的人事制度,有利于扩展博士毕业人员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培养其科研能力与水平。各国家重点学科基本都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要充分利用这一人才储备库,通过博士后人员入站时的挑选,博士后工作期间的考察,发现优秀人才,并能留住人才,扩充并发展自身的学术队伍。三是要建立起良好的相关制度。良好的人事制度和科研制度的出发点要有利于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科研积极性,通过完善人事制度和科研制度,建立起引导所在单位的人员开展科研、勇于创新的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引导本单位人员积极开展科研的激励机制。

3.完善建设与管理机制,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能否取得建设成效,在于对这些工作的系统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首先要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科,实验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要集中财力,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高水平科研基地的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实验基地,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这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其次,要有良好的科研管理制度。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使命是科研创新,国家重点学科要通过在本单位建立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科研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尤其是对承担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获得国家科研奖励的人员给予重奖,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最后,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单位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4.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保证建设成效。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明显建设成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是指加强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以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管理,全面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的整体建设。通过明确责、权、利,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做到职责明晰、机制良好、制度健全。全过程管理是指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制定、过程监控、中期检查和建设末期验收等工作。建设规划制定既要从国家需求的层面出发,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和有较高要求。建设规划的建设目标要高起点而且明确,建设内容要详尽而系统,建设措施要有力,建设经费要有保障。过程监控是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职能部门的责任,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适时了解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进展情况,尤其是,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保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周期为五年,时间较长,因此,要在建设期满二三年后,开展一次中期检查。要结合制定的建设规划与建设进度,全部了解建设进展与成效,明确今后建设的任务与建设重点,同时要总结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的建设经验,以指导以后的建设工作。期末验收是指建设期满,由所在单位自行组织专家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这一验收以制定的建设规划为依据,在国家重点学科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全部验收其建设成果和建设绩效。要建立奖惩机制,保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以接受国家的评估与验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选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2年国家重点学科名单[DB/OL].http://www.moe.edu.

cn/edoas/website18/68/info12968.htm,2004-08-11.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示范引领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点学科”的综合评估模型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平行文本在旅游翻译中的示范作用
基于引文分析的科研人员文献需求研究
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