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有效开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的可行性策略

2009-01-07 03:06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探索有效性

陈 丹

【摘 要】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综合探究形式多样,教学难度大。本文根据综合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低效的现象,提出提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活动的有效性策略,即教学活动设计主题化、主体化、社会化、实践化,探究评价个性化。这几个方面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关键、途径和保障。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综合探究 活动 有效性 探索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选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特别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这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大手笔和重大突破,也是每一单元的灵魂。综合探究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力求有机地融入各种“动脑”或“动手”的活动。同时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有些内容则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类探究活动应用性强,注重为启动学生思维提供路径,注意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空间,这一切无不体现新课程的研究性、综合性、探究性的特点。所以说,如果有效地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大意义的。但遗憾的是,据笔者所知,有不少教师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中没有突出“综合探究”的特点,而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更谈不上开展活动了。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有改变,没有领会综合探究的真正内涵;其二是教师怕麻烦,对于一些综合探究必须延伸到课外的,苦于没有时间或精力就全免了;其三是没有好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教师想上好“综合探究”课,却又不知如何去开展,显得非常低效。笔者认为第一、第二点教师只要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就能解决,第三点困难较难解决,现根据这几年来对七、八年级“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所获得的感受,就如何提高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活动设计主题化是开展有效活动的前提

在进行综合探究活动前,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①依据课程标准;②结合乡土与学生实际,设计相关情境与问题;③问题与情境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一定的探究性;④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实践能力。为了便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把综合探究活动主题化,即把综合探究活动分为主题研讨类、实践活动类、专题探究类三类,有些综合探究活动可以同时属于其中的两类。

1.主题研讨类活动设计

这类综合探究活动的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个导演,但导演要先明确方向,课前布置任务,做好准备,找到话题,精导妙引,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再提升到一定高度,对意犹未尽的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如:八年级的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主题,并准备小品,可以以小品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小品的评述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课外拓展为:让学生选择这百年中的其中一个时间段的历史事件编写历史小报,并加以评比,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2.实践活动类活动设计

这类综合探究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到社会中去,在社会中感悟、体会,通过细心的观察、调查,去认识社会,并尽其所能去尝试解决身边的某一问题,最后以调查报告或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当然,教师要给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行使社会小主人的职责。如:在八年级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时,课前布置学生一项任务,让他们搜集有关家乡的文物及保护现状。课堂上,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成果,学生展示完后教师提问:文物现状如何?有没有与本地经济发展发生矛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进行探究后,教师加以点拨,最后课后提升:让学生课后去整理并形成调查报告。以七年级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为例。首先告诉学生调查报告撰写的方法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去家乡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摄影、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小结反思。其关系如下图所示。学生形成了有关家乡的特产、环境、人文等方面的调查报告。

3.专题探究类活动设计

这类综合探究活动课主要是由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与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以课内活动探究为主,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钻研课标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探究起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提出解决思路,再加以激励性评价,最后联系实际感悟。

以七年级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为例。2007年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冯济红老师执教的《图说遂昌》就是一个很好的专题探究类教学设计。本课通过走进遂昌、畅游遂昌、祝福遂昌三个环节,教学过程中利用浙江省政区图、浙江省交通图、遂昌各种地形比例图、遂昌旅游图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不知不觉中各个教学要求全解决了,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教学活动主体化是开展有效活动的关键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设置综合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敏捷,而且蕴藏着十分可贵的创新和创造天赋。在综合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思考都是他们知识和能力现状的实际写照,更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难得机会。因此,在综合探究活动组织中必须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且要经常以赞赏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及他们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在这样一种平等的层面上,师生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以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理性的升华,从而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不管哪种活动形式均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八年级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为例。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为4~6个。课前设计探究方案,布置给学生探究任务。要求学生查找世界及本地的宗教名称、由来、历史年代并介绍它的建筑风格。本地的主要宗教建筑有庙宇、道观、基督教堂、尼姑庵堂等。学生调查后制作了课件。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汇报,学生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有来自世界各地宗教建筑、本地的建筑风格,学生还拍摄了一些录像。有一组学生甚至注意到庙宇建筑的房顶上正中都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从僧人口中了解到这代表佛光普照。有的小组去了孔庙,体会到了佛、儒、道三者合一的景观,套用学生的原话,他们是这样描述的:大殿中央,陈列的是孔子的塑像,他是儒家的代表,而两旁分列观音菩萨和财神爷。很明显观音菩萨是佛教人物,代表慈悲,能救苦救难,人们拜菩萨就是为了祈求幸福、安康。而财神爷是民间传说人物,代表吉祥、富贵,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大殿房顶的太极八卦图,却反映出道教重要思想。从学生的汇报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学生已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多样化和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问题教师也不一定会解释,但学生已会自己去探究了。学生汇报后教师进行点拨:从景观上可以感受到我国文化有什么多样性?为什么?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讨论探究其不同的原因,效果非常不错。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整理资料,如何运用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团结一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受到知识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活动社会化、实践化是有效活动的途径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不仅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认同与内化经济学原理,进而指导行为、提高认识和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传统的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畸形发展。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学校、社会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去探究,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所以,在综合探究活动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五次社会调查报告的评比。以实践探索类七年级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去学校所在的县东社区参观访问,有的学生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向本社区的居民进行提问,有的学生并没有设计问题,而是去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与社区的基本设施被破坏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最后,让学生把他们的成果有效地利用起来。有的学生直接去找社区领导,也有的说回来后打电话给社区领导或找新闻媒体。同时,鼓励学生就这些问题深入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有一组学生发现在玉环城区出现停车难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对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实地调查后,形成建设性意见。在2007年省研究性学习评比中,《关于玉环城区停车难的调查研究》获得省一等奖,《红绿灯时间分配问题的调查报告》获省三等奖;2008学年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关于玉环实验学校校园装饰文化的调查研究》获省二等奖。

2.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特别爱“玩”,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主动去“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七年级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为例。在综合探究活动前,先布置学生制作地球仪,要求每小组必须有一个,材料不限,但要求在地球仪上画出重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海陆轮廓。学生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有的用皮球、保龄球、乒乓球、水浮球等,甚至有的学生用苹果做,支架与底座的选择上也很有特色,有饮料瓶口、铅丝、木板、塑料盒子等。如下图:

图一图二

图三图五

图一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学生作品进行合影。图二的球体是利用一般的皮球,然后用白纸糊上去,再借助水彩笔在上面画大陆轮廓与经纬网;底座的设计别出心裁,在饮料瓶口内放置一些木屑,再用强力胶粘贴在木板上;支架用较粗的铅丝,并倾斜近23.5度。图三的球体采用保龄球,用衣架的铅丝与盒子固定,蜡笔画的大陆轮廓晶莹剔透,是名副其实的蓝色的星球。图四用水浮球作球体,用细铅丝作经纬线,粗铅丝作支架,并电焊而成。图五中最大的则是环保型的地球,学生用软球作地球仪的球体,配以两片绿叶非常有创意,画得也不错。其他三个则用苹果与乒乓球。

虽然学生制作的地球仪不是很精确,但是面对自己制作的地球仪,学生的积极性会大不一样,在课堂分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进行探究,效果还真是不一样。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在动脑、动手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加以点拨。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一难点,如果学生没有动脑、动手是很难掌握的。

四、探究评价个性化是有效活动的保障

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能从多种观点和角度评价,重视每个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和参与状况,从而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所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可缺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打击(科学性问题除外),而是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加以表扬,教师通过及时的反馈,确认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探究学习气氛。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自我评价,重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感受的升华,也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体学习和评价的乐趣。对延伸到课外形成的成果,如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地图,完成的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小品的演出,材料的搜集、整理等等,都要给以肯定,并给以展出与交流,让作者在别人肯定的目光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观者在分享别人成果中得到学习。这就是一种让人人都有成就感的全新的评价观。当然,这方面的探索还刚刚开始,最大的困扰莫过于“以分取人”的评价制度。评价主体应提倡多元化,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者小组评,还可以把家长(特别是把参赛学生的家长)请到现场。另外奖项的设置也很重要。设的奖项也要有创意,以激励为目的,并且紧扣新课改的时代脉搏,可以打破传统的一、二、三等奖。如小品表演可以设个人奖和集体奖,个人有最佳个人表演奖、最佳剧本创作奖,集体有精神风貌奖等奖项。既有个人的又有集体的,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五年多的教学实践让笔者发现,综合探究的教学流于形式的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大,如时间安排问题,教学资源问题,与其他学科、其他任课教师的协调问题,与家长、社区的配合支持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施福荣.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研究.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5).

[2]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黄忠杰.《我“看”综合探究课》试教通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探索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