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雪
【摘 要】 英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也是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正确、全面了解东西方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健全人格,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构造一个人的人文思想及人文素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名有技能、有修养、有独立人格的人。本文就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一种根本重要的位置上,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它要求外语教育应该是多元目标的全人教育,即外语教育应该是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心、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一、培养人文素质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目标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偏差。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内知识的逻辑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注重双基教学和科学思维训练。同时,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思维能力”,已成为对学生进行英语考查和对教师的英语教学进行考核的唯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支配下和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学生获得更多的是学科知识和英语思维能力,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其实,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切,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是不能画等号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有良好素质的人”,要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要使他们具备尽可能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应使其真正理解和领悟这些知识,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并且能够善于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任务除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由这些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那些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一点讲,人文精神的涵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只有全面提升人的精神,才能迎接知识危机、生存危机和道德危机的挑战,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用优秀的西方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几乎涉及诸如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一流作家的作品,涵括了英、美、澳、加等世界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思想以及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的人文因素,是蕴含丰富知识的文化载体。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在英语教学中,以发展学生为本,增加一些英语的人文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不同道德原则、信仰和看法。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活生生的材料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及心理品质。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寓人文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英语教学应是多元目标的全人教育,即英语教学是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心、健全人格、文化知识的意识等全面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加强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切忌就知识讲知识,因为“现代教育的任务主要不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如果我们学完了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只满足于记住了一些知识,理解了一些知识,而不进行深刻的反思感悟,不能利用人类的人文资源就不能从英语中吸取智慧,获得真正的教益,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提高了。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按照教育心理学,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构建”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学生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东西,往往是思想上、精神上的,而这才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有意义的东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
1.注意培养学生的启迪思维,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则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并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想象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一个缺乏想象能力、思维僵化、死守框框的人,在语言感受、文化鉴赏、创造发明等方面的能力都将大打折扣。开发智力,使“心灵”;培养能力,令“手巧”。如果说,“激发兴趣”、“情境感染”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启发思维”,即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主体了。前人说“学则需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教师精心设疑,巧妙提问,从而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反复比较,明辨是非。也可以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论对与错,只要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都应得到尊重,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2.注重整体氛围的熏染,引导学生关心他人、珍惜亲情
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深厚的现代人文精神的修养,以他的整个身心,一言一行,无形之中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教师有高深的学术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又讲究教学方法,教学中就会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整个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少一些包办限制,多一些自主权利;少一点理性,多些情趣;少注重结果,多强化过程;优化环境,美化语言。在课堂上师生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关系,师生合作,这是人文社会关系的缩影,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以主人的身份来完成教学任务,让每节英语课都充满人情味、人性味,形成人文风气,人文风俗,进而塑造集体的“整体灵魂”,培育主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意教学生如何做人。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以强大的经验性给学生以影响,使之“润物细无声”。因此,英语教师应特别重视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研究者和高尚文化的传播者。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弘扬“爱的教育”,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
3.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意味着既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也掌握基本的英语能力;既具备语言的能力,也具备文化的修养;既能够运用英语解决学习问题,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生活问题;既获得英语方面的基本素养,也获得英语方面的广泛兴趣,甚至获得英语方面的个性张扬。应该指出: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和评价的作用。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青少年一代的发展打好“精神底色”的功能。“人文教育”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作用于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它不是独立的教学过程,而是寓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思想教育是自然渗透而非脱离教学过程的空洞说教。人文视野中的英语教育,应该对人类文化进行更多的反观和思考,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生存意义,它对人的尊重应该以它能否给人尽可能广阔的空间和全面发展规律的多种机会为尺度,它的终极目的是完成对一个完全的人的塑造。所以从宏观的课程论角度看,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课程,“人文教育”是英语教学的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还要追求整体效应,把教师自身、整个英语教学过程都当作教育影响的因素。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育中应注重“人文因素”的培养,把认知学习和情感体验学习有机结合,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人文因素,激发、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努力促进学生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也就是使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促进,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心理品质、性格特征、思想风貌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更趋人格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要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春旺.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北京教育,1998(3).
[4]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