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忠
关键词:绘画;评画;演示;独特作用;思维和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0-0061-02
教育家迪斯韦赫曾说:“绘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儿童最普遍、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是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观点,我在阅读教学中对这种学习方式做了些有益的探索。
一、在绘画、演示过程中,发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想象积累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詹天佑》一课中有这段文字:“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在这段话中,写了“南口、青龙桥、岔道口”三个地点;关系到“北上、东北、西北”三个方向;涉及到“坡度、弯度”几个概念;出现了“拉变推,推变拉”的变化。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呢?
第一种情况: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似乎明白了课文的内容,这里没有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想象和感悟,失去了品读,省略了理解,这样的学习缺乏探究。
第二种情况:①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想象火车怎样运行以及山势的走向趋势。②以文本为依托,以想象为手段画出山脉布局及“人”字形线路简图,并让学生尝试标出青龙桥、东北方向、岔道口、西北方向。③在简图上演示“火车”一拉一推向东北运行,车头至岔道口处停下,问学生:该怎样运行?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其一,学生可能按常规理解即拐弯,继续运行,其结果是拐死弯,拉推也没有变化。其二,可能会让“火车”不拐弯继续前进。其三,待“火车”尾至岔道口时停下,车尾变车头,车头变车尾;拉变推,推变拉倒过来折向西北运行。④合上图画,让学生再回到文本中去读,边读边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再次理解课文。⑤合上课本,打开简图,边看边说,变画面为文字,实现从理解到表达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以上几个步骤才能完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使学生习得读书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捕捉难点,从评画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
要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师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时要从学情出发,巧妙预设,及时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在学中生成,学中提高。《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是对于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松鼠、小马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问题是课文中心问题,是理解课文寓意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难点,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绘画。
按课文的描述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头牛、一只松鼠和一匹小马,再分别剪下来。此时,学生读书不够深入,往往只注意到三个小动物的形象“美不美”、“像不像”,而对其关键所在的“大小”、“高矮”注意不够。
2.评画。
评画伊始,教师提示:把你们画的三个小动物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画得是不是合适。(最好选一组画得不合适的,以便展开讨论。)教师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猛然发现,与小马比,或是老牛画得太小了,或是松鼠画得太大了。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情感被激发,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合适,为什么不合适,从书中找出依据,并说明理由。再一次引导学生去读书,去品味语言文字,透过语言文字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当学生能够从书中找出“水很浅,刚没小腿。”“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并能以此为根据,说出画得合适不合适时,学生具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全班挑出一组合适的,贴到黑板上。)
这一环节,展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综合、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画画到评画,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3.评判对错,训练发散思维。
在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基础上,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导出关键问题:老牛长得高,他说水很浅。松鼠长得矮,他说水很深。他们俩谁说得对呢?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学生思维的着眼点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有的同学认为老牛和松鼠说得都对。因为从老牛和松鼠自身的角度考虑的话,河水的确是很浅或很深,他们都对小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因此说得都正确。而有的同学认为老牛和松鼠说得都不对。因为是小马在问他自己能不能过去,老牛和松鼠应该站在小马的立场上回答水到底是深还是浅。有的同学进一步谈到:如果老牛的话改成“水很浅,刚没过我的小腿,你能过去。”可能对小马更有指导作用。还有的同学认为老牛和松鼠说得也对也不对。对他们自己来说合适,对小马来说不合适。如果说“评画”这一环节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那么“评判对错”这一环节注重的就是引导学生在争论中各抒己见,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独立见解,这也正是在教学中常被忽视的问题。
绘画不仅具有变抽象为形象,变隐性为直观,充分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绘画、评画过程中促进了思维,促进了画面和语言的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应当珍视“绘画”这块珍宝。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