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经典

2008-11-28 11:05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0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文本解读女性

王 娇

【摘要】本文用现代婚姻观念重新解读《卫风·氓》中的爱情悲剧,并呼唤女姓在婚恋中的正确定位。

【关键词】婚姻爱情 女性 文本解读 经典作品

《卫风·氓》是一首非常古老的弃妇诗。全诗共六章,情节很简单: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夫妇。尽管她甘贫任劳,几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的共同命运——被丈夫休弃回家。

《诗经》中反映妇女这种悲惨遭遇的还有“邶风”中的《谷风》、《柏舟》和“郑风”中的《遵大路》等,因而这种悲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以经济支配权为基础的男子在婚姻上的支配权所造成的。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不可忽视。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被男子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易地成为爱情的俘虏。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悲剧性的婚恋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在人们强烈地斥责《氓》中的男青年无情负心、始乱终弃时,如果我们能用现代婚姻观念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会发现这场爱情悲剧的产生不能一味谴责男子,那位女子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一、不应只知以贤妻良母为己任,而忽视了和丈夫的情感沟通

诗中的女子,“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不辞家务劳苦,氓却变心变脸,“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她心里一定特别委屈,自己全心全意地付出,担当了一切的辛苦与操劳,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谁知到头来不仅连一些抚慰话都得不到,还受此“家庭暴力”。特别是想到“女也不爽”,自己并无过失,却依然未能摆脱被休弃的不幸命运,更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但她不知道,男性不会只满足于会煮饭带小孩的保姆型的妻子,追求的是志同道合心灵共鸣的伙伴型的妻子,蓬头垢面地埋头苦干牵不住他的心。感情的变化不是一天就会产生的,应多和丈夫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情趣和观念在交流中达到和谐,从而巩固爱情,让爱情日久弥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白头偕老的美满。

二、没有正确把握爱的尺度,在爱中保持自我

爱得太过,会给对方形成一种精神负担,也会迷失自我。诗中的女子,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幸福都维系在“氓”身上。在议婚的过程中,氓带走了少女整个的心,“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沉湎于美好的爱情中“不可说也”。她不知道,爱一个人也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如果视婚姻为生命的全部,最终将导致女性自我的丧失。中国当代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就曾严肃地提醒女性,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真诚的爱情,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一个女性如果没有了自我、自立、自尊、自重的意识,男性又哪会给她所期待的一切呢!当一位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物,她就有足够的勇气对男子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说“不”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留一份爱给自己,为自我营造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才能获得一份爱的尊严。

婚恋中女性应如何正确定位反映出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可惜在那个时代,这些观念是难以行通的。一方面那时候妻子是丈夫的附庸,“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当时夫权社会的婚姻律条,从何谈起自我意识和自我建设;另一方面丈夫可以三妻四妾,一心二用甚至多用,所以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了。庆幸的是女子最后终于觉悟了,毅然和那负心汉决绝。

时代在发展,道德观与价值观在悄然发生改变。读经典时,我们也应与时俱进,重新进行审视。

★作者简介:王娇,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文本解读女性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