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摘要】本文对语文课程改革中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进而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改革目标 改革措施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重要性是什么?又存在什么问题?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迫切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关心的问题,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解决自己产生的疑问。所以,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不是上课的形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引下主动地探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实施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当前课改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目前的课堂教学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人们几乎沿用着几十年之前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对课程的看法,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要求,一直没有能够跳出传统的藩篱。题海战术导致了讲不完的知识和题目,减不轻的负担和压力,训练的反复与反复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在知识上大胆质疑,在动手上跃跃欲试。
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实施课程改革,当然离不开教师队伍。没有一支称职的教师队伍,是不能进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而我们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队伍的差异太大,对课程改革,有的接受,有的拒绝,有的跃跃欲试,有的茫然失措,凭借这样一支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来进行课程改革,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硬件落后: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中包括硬件的发展。当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必然随着发生根本的变化。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我们要实施课程改革,仅仅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套教材是远远不行的。因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育的课堂空间要扩大,吸收知识的渠道要增多,培养能力的手段要多样,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的途径要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教育手段,现代通讯手段,而有的学校现在的目标还是消除危房,这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严重不利。
三、实行课改的方向和目标
1.培养学语文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学生,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培养创新精神: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考查,如近几年的全国语文作文试题,这些作文题目,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就很难写好这类的文章。创新精神的显现,在学语文中不要僵死的答案,可以发挥想象,也就是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3.培养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如让学生熟知淡泊忍让和俭朴改过、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修身之道,又关心反对腐败、刚直守正、严于利己的为政之法,还重视刻苦勤奋、求真务实、多观察、善思考、勤积累的求学之道,更应具备自强自立、坚持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实行课改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促进观念的改变:改革的最大困难是观念的改革,思想有了变化,行动自然会有变化。要真正推行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解决思想问题、观念问题,没有观念的彻底解放,没有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人,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和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学习。
2.积极培训,促进队伍的建设: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有怎样的教师队伍就有怎样的改革成果。教育改革的过程既是教师转变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探索改革道路的过程。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观念、方法、过程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要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实施课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同时又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自古以来,改革是趋势,改革会遇到曲折,但是改革才有出路。课改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它是一种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认识课改中遇到的矛盾,不断寻找化解的办法,才能使课改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课改之路走得更好、更快!
★作者简介:李勇,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