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挺
【摘 要】 延安时期的学校体育是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发挥了教育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作用,还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特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干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延安;学校体育;特点オ
毛泽东同志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关于文化教育政策,“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也就是说,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主要是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的,体育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到了重要位置,对边区文化教育工作的目的做了规定:“边区文化教育必须立足于进步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斗争。”延安学校体育作为延安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浓郁的政治化色彩
1、政治化色彩首先体现在教育大纲和教育法规上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发动对中国的新战争,至1937年终于演化成大规模的军事占领。对于中国来说,亡国的惨祸迫在眉睫。陕甘宁边区政权就是应国家反侵略战争的急需,由中国共产党组建起来的战时民主政权。这个政权最大的政治就是反侵略战争,这个政权之下的教育事业,占第一位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国防教育。边区教育厅明文规定:“国防教育的课程,应以政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游击战术)和战时知识(防空、防毒、救护等)为中心,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
以国防教育为中心,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边区国民教育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课程内容都以抗战为中心教材,由教育厅统一编制发给,以国语、政治常识、自然常识、算数、体育为主。”并要求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必须与军事化相结合。进行军事操练:“要求行动军事化——集会、解散迅速,在山野、田间随时随地可以上课,学生的文具书籍等经常随身携带。”“采取军队的编制——养成儿童集体生活的习惯,并能遵守一定的军事纪律,使其成为有训练、有纪律的小战士。”“加强军事学习——如爬山、赛跑、掷手榴弹、射击、野战、刺击技术、防空防毒演习等。”1938年12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在《一年来边区的国防教育》中指出:“实行军事化的训练,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的学校实行军事训练,小学生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使学生在必要时可直接参加抗战。”边区普及免费教育,并设立专门的文化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手段促进文化建设,推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中共中央的重视下,边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起来,抗战前夕,陕甘宁边区仅有小学320所,学生5000余人,1940年秋,小学发展到1340所,学生41260人。边区政府创办了各种规格的学校,有幼儿学校、初高级小学、初高级中学、中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
2、政治化色彩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延安时期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在这些学校中都设置了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特征,把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的年级进行。主要讲授的的项目有:篮球、赛跑、跳高、跳远、踢毽子、拔河等,高年级的体育课也增添了军事体育的内容,如练习步枪刺杀、投掷手榴弹、军事演习、夜间紧急集合、站岗放哨、军事游戏、简单操练和防空急救等。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局限于体育课程,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活动。学校体育是边区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小学是开展学校体育的主阵地。体育课在边区的小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规定,一般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高级小学在初级小学的基础上还开设政治、自然、卫生、地理几门课程。
据史料记载可知,初级小学体育课的周课时为150分钟,体育课占周课时13.5%,体育课时仅次于国语、常识的课时。高级小学体育课的周课时为150分钟,体育课占周课时13.6%体育课时仅次于国语、算术的课时,由此可见体育课在边区小学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时延安大学体育系开设课程主要有《联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简史》、《政治经济学》等必修课程,专业课程有:体育理论、教育学、解剖与卫生、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舞蹈、垫上运动、滑冰等。
二、学校体育的普及性及平民化色彩
当时学校体育要求人人必须参加,而不是少数人垄断的选手体育。边区学校体育尽管基础较差,水平还不很高,但各级学校都能按照边区教育厅的要求,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体育活动。所以,学校除每个学生都要上规定的体育课外,还要求每个学生参加早操练习和课外体育活动。边区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学校代表队的组建和训练,但不把他们看成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宠儿,而是要求他们每个人在班里是体育辅导员,在学校中是体育示范员,在社会上是体育宣传员。从不给他们以过高的特殊待遇。正如李富春同志在《开展体育运动》一文中指出的那样:“选手只有成为大众的体育模范,体育的倡导者,体育的普及者,才有真正的价值!”
据延安体育会的第三任主席杨烈回忆:“每天黎明,号声和哨声迎着早霞,彩练般的人流,从山头山腰顺着山道弯曲盘旋泻落河边…在河畔的运动场上早操、跑步、排舞、练唱…在下午课外活动延至榜晚时分,场地上歌声、笑声、哨声、叫声与延河的流水声交响;人影、球影、山影与晚霞争辉,蓬勃的体育运动使学校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三、勇于创造的精神
延安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有觉悟有思想的能肩负起建国任务的战士和新中国的建设者。在体育教学方法上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由易到难,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同时锻炼革命意志。延安时期学校体育的目的、受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材性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都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进行了公共体育教育,并出版了《少儿体操》、《少儿游戏》、《体育游戏教材》等体育教材。上课内容多为跑跳、舞蹈、体操,打日本鬼子、捉汉奸等游戏。
小学体育主要是体操和体育游戏,1941年6月,边区教育厅发行了《体育游戏教材》,内容包括柔软体操、体育游戲两部分:柔软体操有头部运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腹部运动、胸部运动、腰部运动、跳跃运动、呼吸运动等八个部分组成;体育游戏有找领袖、报数比赛、反复追逐、通过敌人封锁线、夜间放哨等。中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有柔软体操、队列对形、整步、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等;课外体育活动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象棋、围棋、军棋等;军事体育训练有刺杀、射击、爬山等。高等学校主要是军事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延安大学体育班开设的体育专业课程有篮球、排球、田径、垫上、游泳、滑冰、体操、舞蹈、解剖学、卫生学、体育理论等课程。
四、陕甘宁边区学校体育的经验也凝结为一种艰苦奋斗精神
中共中央抵达陕甘宁边区并进驻延安后的13年中,延安无时不处在战火纷飞、军事包围的困境中,曾一度面临“冻死”、“饿死”、“解散”的困境,生活在物质充裕的今天的人们能够想象在露天教室,石条搭成的课桌、泥土堆成的凳子、用树枝做笔、树皮做写字本的艰苦学习环境吗?“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学校?哪有这样的学生?”美国著名作家思诺在考察了抗大后感叹不已。在这种条件下要开展体育运动而又没有正规的体育设施,广大干部、战士和学员从实际出发,本着勤俭节约办体育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花钱或少花钱,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很多比赛的跑道是人们亲自手捧石灰做成的,运动员好多是赤脚在跑道上练习跑步,还有赤脚跑万米的,跑完全程,脚底都起了水泡,奖品也就是毛巾、鞋袜、铅笔。虽然简陋的条件、困难的物质条件使体育设备受限,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参加体育的热情,人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制作了“土体育器材”,修建了体育场地,如自己用线编织篮排球网、口袋木马、自制的冰刀、冰球器材等,延安各机关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都是自己动手修建的。延安大学的学生在延河河滩上开辟了田径场,夏天在延河里挖了游泳池,冬天又把延河当做天然滑冰场。
延安时期的学校体育,无论从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管理、教学实践等方面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性质和特征非常明确,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活动内容讲求实效,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为当时的教育和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认真的总结边区学校体育的经验,对我们加深对边区革命史的认识,继承革命传统,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体育的规律,开创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学校体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横排本),726.
[2]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3] 白均堂.再论陕甘宁边区教育-中国特色和哲学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 中国近代体育史[M].人民出版社,1985.
[6] 杨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的体育活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
[7]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甘肃高师学报,2002.
[8] 吴江平.忆延安[J].新体育,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