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与精神高度

2008-10-31 12:51李温霞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会意尼采读书

李温霞

阅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想象的空间,是一片思维创新的园地,是一场美妙的梦境,是一个人与一大群生疏的朋友、与一个社会甚至全人类交流的舞台。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心灵的旅行。阅读是一种美的需要,通过阅读后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气质,给人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直观感。

一、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阅读需要花钱、花时间,但最需要的是忍受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是一种高尚,孤独是一种文明。孤独往往伴随着成就,孤独常常与事业并行。人生需要孤独,耐不得寂寞、受不得孤独的人无法坐下来读书。读书的状态是孤独的,读书是读书人用心灵与文字的对话,是心灵和灵魂的合理碰撞,是思想火花萌生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础和沃土。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在我国,据说馈送“脑白金”是流行的馈赠雅行,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也是据说,在美国常以赠书作为见面礼,如果所赠之书有作者本人的签名,那就更是一种荣耀。来自日本的卡通类读物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尤物,刊登明星轶事的杂志也是大受学生青睐,“美眉、QQ、东东”及一些“灰色童谣”裹挟着学生的里外世界,至于新课标所拟的阅读内容,多数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如果每个人都喜欢读书,如果相互之间以赠书、读

书、谈书为乐,我们向信息时代进军的步伐可能就会加快。

二、阅读的精神高度,原本应该是这样的

阅读,应当尽早考虑读经典。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学生学业重、时间紧,更应当直接了解民族与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阅读精神高度的问题。

在济南,“四书五经”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当地一些学校正式开设了一门阅读课——《国学》。这本阅读教材的编写以“四书五经”为主,从《论语》《孟子》《易经》《左传》《诗经》中精选了部分文段,引导学生读中国精髓,留文化之根。

那么,“四书五经”成为学生阅读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是否相悖?对学生创造力有多大帮助?之所以有如此疑虑,或许因中国古代文化确也养过众多“孔乙己”似的人物,人们谈及古代文化便有些底气不足。其实,当今世界经济知识崛起,异域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才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教育家说,现代教育只能算是“半人”教育,因为它只关注人的“机械属性”一面,亦即使人成为某一工作的合格劳力,而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涵养——所以,现代教育的今天,无论如何也只能是个半成品。

在古代诗文里,本身也蕴藏着很多极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光,如成语里就有“推陈出新、匠心独运”等力倡创新精神的词语;《论语》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差不多就是今天所讲的“全面发展”;孔子的“中庸”很讲究做人处事的“度”;“大同”思想岂是今天世界一体化思潮所能比拟!单说一个常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原本息息相通,很多大科学家的古文底子都很好,即便是如鲁迅先生这类唱响白话文的先驱,其古文的厚积又有几人能望其项背?钱钟书的《围城》很精彩,但他的《管锥篇》似乎更为有名。

三、东坡有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一种阅读的精神高度

读古代文化,必然有些困难。不过读书之道,贵在会意,少时存虑,他日通融,也属常事。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最快乐的是能会意、能自悟。会意并非易得之事,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谈得上会意——这一点,与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阅读不谋而合。

四、读经典力作,树精神高度;读天下之书,张世界之目,是至理

大世界的构成是按照“人——从——众”的方式构建的,读书的视野理当由己而人而众,在把根留住的基础上,还得把根须伸得远些才好。国外的许多优秀著作值得终身常读。在一个人的阅读世界里,不能漏掉沙士比亚、歌德、莫泊桑、屠格涅夫,不能缺少尼采、康德这类哲人,否则阅读的精神度怎么也高不起来。比如说读尼采吧,就让无数的人读到一种反判、创新和超越交融的圣哲之说。尼采的思想充满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他敢于打破偶像,重估一切价值,尊个性而张精神,追求“超人精神”。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呼吁人们“成为你自己”,渴望“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尼采对中国读者的影响,过去远比现在要强烈得多。1902年,梁启超就将马克思与尼采同时介绍给国人;陈独秀、鲁迅等人都表现出对尼采的极大热情,思想和创作受到很大影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即以尼采为武器,抨击儒家思想中的糟粕。鲁迅先生也期望以尼采思想为旧中国死水般的病态思维注入鲜活血液,改造守旧懦弱的国民的劣根性。

在今天,计算机正以18个月一个周期的速度更新着,网络资源和信息以海量的规模在膨胀着。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如果不阅读、不思考、不知识更新,你昨天刚刚讲过的话今天可能就会过时,明天可能就成为人们所不齿的废品。所以,你如果不勤于学习、苦于阅读,就不配谈什么信息时代和网络革命,你将很快被抛入时代发展的垃圾堆。请记住: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时代的需要,世纪的召唤。

猜你喜欢
会意尼采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会意”读书法
不再羞于自己
不再羞于自己
意象阅读:读出文本的真与美
“会意”与“欣然”
我们一起读书吧
为啥我们没有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