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互联网应用中的失衡现象及对策分析

2008-10-17 05:54朱金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年18期
关键词:失衡互联网青少年

朱金娥

摘要 对中国互联信息中心(CNNIC)关于青少年学生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的数据进行摘录和分析,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在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失衡现象及原因,从而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互联网;失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8-0019-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统计报告中对“青少年网民”概念的界定,6~24岁的人群被称为青少年群体。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达到5 945万人,占全国总网民数的35.8%,青少年学生网民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26.9%[1]。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经验有限,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其正确使用互联网。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行为,找出青少年学生在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失衡现象,并提出一些建议。

1 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分析

1.1 青少年学生上网规模分析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62亿,从上网学生人数来说,学生网民数量已达到5 945万,占总网民的35.8%。从青少年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来看,在全国2.16亿学生中,网民人数占到26.9%,即每4个学生中,有1个人是网民。目前,中国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18.5%,而总体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才达到12.3%,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整个青少年群体的普及率,更加高于全体网民的互联网普及率。

1.2 青少年学生上网行为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应用功能大致分为4个方面:信息渠道、沟通、娱乐、生活助手功能。根据《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总体网民网络应用的特点是:3/4的网民使用信息渠道功能(互联网的这一作用已基本普遍实现),沟通和娱乐功能也被普遍应用,但互联网生活助手功能则还没有成为网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用程度较浅。

2 青少年学生在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失衡现象

2.1 地域失衡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据《报告》的数据显示,在全国1.62亿网民中,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城镇网民占到76.9%,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1.6%;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占5.1%。从城镇和农村初中学生对比来看,尽管农村和城镇的初中学生数量相当,但城镇的初中学生网民规模接近农村的2倍;从农村和城镇的小学生来看,城镇小学生的数量仅是农村的1/2,但网民规模则几乎是农村的4倍。青少年学生网民中大多居住在城镇,接近3/4的青少年学生网民都集中在城市,农村仅有28.3%。

2.2 地点失衡网民上网地点是反映我国网民与互联网普及率关系的一大标志。在我国所有网民中有37.2%的网民经常上网的地点是网吧,与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国家相比,中国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偏高,而在家庭上网的比例相对较低。据《报告》的数据显示,农村由于家庭上网条件的不足,学生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尤其高,已达到60.4%。而绝大部分大专及以上院校都在城市,可知居住在农村的网民一般都是中小学生。

2.3 时长失衡总的来说,青少年学生上网时数低于总体网民每周18.6小时的时长,为11.6小时。对于青少年学生上网时长来说,尤其是每周需要上课5天的中小学生,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人群就应该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的人群应该被重点关注和正确引导。高中学生网民中的18.2%、初中学生网民中的9.6%的群体应该受到关注,中学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网民尤其需要被重点关注和引导。

3 解决我国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中失衡现象的对策研究

3.1 重点关注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上网情况,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据《报告》指出,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部分网民占总体学生网民的47.5%。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 处于“束缚”和“摆脱束缚”的矛盾之中。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因此着重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教育和管理非常重要。家长和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要用鼓励的话语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一起上网, 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网络活动。

3.2 积极开展课余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业余生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少年较之以往要更多地受到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每年长近3个月的寒暑假,也使青少年拥有较长的闲暇时间。为避免青少年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和家庭有责任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环境,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要加大对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当前供青少年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太少[2]。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沉迷网吧,就是因为没地方可去。社会各界应相互配合,多创设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同时要调动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样的兴趣特长,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操。为此,青少年活动中心应该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减少青少年接触不良文化和从事不良活动的机会。

3.3 建设高质量教育网站,占领青少年思想高地青少年上网的目的除休闲娱乐外,还可以“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学习计算机新技术”,而青少年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信箱”“搜索引擎”“软件上传或下载”“网络聊天”等。只要能满足青少年网民的这些需要,就能吸引住他们的眼球,就会在网络竞争中取得优势。但是,目前国内青少年教育网站大多时间短,数据库积累比较单薄,存在网页呆板、内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吸引青少年的参与,使得大量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网站。为此,我国的青少年网站应该针对这些不足,顺应媒介市场受众细分化的趋势,避免信息传播上的同质化,建设起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教育网站。

3.4 提高青少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培养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媒介素养的培养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更为重要[3]。在网络活动中,青少年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干预的比例很小。因此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只有通过沟通来加强引导,通过引导来帮助他们选择,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

4 结束语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生活空间,只是一种手段和媒介,它是中性的。让网络发挥积极的影响,把当前网络教育的危机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关键还在于帮助青少年认识和利用网络,开发积极的网络资源,对网络进行管理和限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发挥网络积极的因素应该充满信心并付诸于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展统计调查报告[EB/OL].[2007-6 30].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 11/index.htm

[2]崔连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社会关注,2007(5):8—9

[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失衡互联网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