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语文的“四破四立”

2008-10-14 10:38陈继民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本子教案学期

陈继民

教语文多年,总觉不大顺手,教学效果难以如愿,正如许多教育家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时间多,收效微。我试图找一把万能钥匙,找一个点石成金的办法,却总找不到。现在,语文教材编得好,既有必修本,又有阅读本,文章多,内容丰富,利于学生多读多写。我再次认识到,千法万法,只有捉到“老鼠”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才是好法。我坚持四条“破立”方针,大胆而小心地摸索前行。

备课,破“形式教案”之忧,立“落实目标”之旨。以前备课,首先担心的是学校教案检查,其次才是探索教法,因此,每讲一课都大量地抄写现成出版的教案,一抄几天,甚是忙碌,甚是热闹,有时备课笔记几大页,课文却不熟。上课时,遇到备课本上内容和自己教的思路不对号时,则干脆甩开备课本,临时凑合内容和安排教学步骤,结果是备了等于没备,教学效果之差可以想见。我沉思着,年终交帐究竟是备课本还是教学效果?于是,我去掉了这些虚荣和“怕”字,教案变多写为少写,变空写为实写,变抄录为自己构思。由于全是自己的构思设计,讲起来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再者,不求教案这个形式,将很多有利于教学的内容写在书上,避免了无谓的忙碌和教课时找教案对号的苦恼和麻烦。检查教案时把教案和课本全交上去,心里十分踏实,因为这些均是“我自己的”。

上课,破教师夸夸其谈之弊,立学生自学之风。例如,实事求是地说,有时听大会报告,报告人讲了几小时,听报告的人记得多少?何况语文课还有个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问题,而且能力是学生练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这个道理几乎每个教师都懂,但实践起来却总放心不下,总是全部倒出来就放心了,就完成任务了。其实,学生不动脑不动手,是学不到真本领的。于是,我大胆地真正让学生去学,让他们熟读、精思、质疑、解惑。我曾花不少时间研究、学习“点拨”之法,深感“点拨”不是使教师轻松了,相反却比一古脑儿地倒出来更难。事先须考虑好主次、详略、重难点等,旨在当好向导,让学生自己进入知识的洞天。这样,大家学得活泼,整节课成了学生“尽显英雄本色”的战场。

练习,破“技术处理”之简,立咀理、赏情之“韵”。作练习,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填几个空、打几个钩、写几个ABC,长此以往,容易淡化“情感”这一重要因素。作练习固然是复习,是深化理解,是为知识迁移,但也要以此让学生体味理,揣摩情,动真实的理、情活动,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文化陶冶。例如做修辞格一类的练习,不只是知道一段话运用的是比喻还是拟人手法,不只是得到一个名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和比拟后产生的韵味,增强美的感受,让其热爱景物、热爱人物、热爱所赞颂的这一对象。

作文,破新八股之陋,立抒发真情之习。每生备两个本子,一是作文本,一是《随笔》本,一学期按命题要求写几篇,作为“入格”练习。《随笔》篇数不论,内容、体载不论,百花齐放,可以谈改革、唱时代;抨时政、批歪风;品学校、赞父母;谈私话……因此,同学们作文积极性很高,不是老师催学生交本子,而是学生逼老师改本子。好多人的《随笔》一学期下来,近乎是一本“著作”,我对此欣喜不已。

以上几点,是我近段教学之再悟,这几悟,对很多同行可能是老调重弹,不过,我仍觉得,能弹弹老调,总算是我认识的一大进步。可以想见,没有“思想认识”的提升,何来行动的自觉,进而又何来语文教学效果的改观。

[作者通联:湖北孝感高中]

猜你喜欢
本子教案学期
本子的心愿
扔掉的本子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半张纸》教案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