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式”提问,彰显教学智慧

2008-10-14 10:38仇定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邹忌白杨树个性化

仇定荣

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与教学同步。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则是阅读教学中最直接、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呢?“聚焦式”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环节,而且能提升教学智慧,启迪学生发现文本之真、探究文本之善、欣赏文本之美。

一、整合散点,归纳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而且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由于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差异,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形成多元的理解,甚至会出现认识的偏差和错误。同样,学生个体在回答问题时,也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多元的、抑或有差错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倾听,适时甄别筛选,将零碎的答案加以整合,对多元的感受加以提炼:或及时点拨,顺势引导;或集思广益,裨补缺漏;或明辨是非,“改邪归正”……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

【案例一】《草》(苏教八上)

生1:老师,我对第33段中的一句话还不理解。

师:你说给大家听听。

生1:周副主席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在通报上画上毒野菜的图形,并加上详细的说明。但这里却没有具体的说明文字,总部怎么会知道野菜的特点呢?(师倾听后示意她坐下)

师:(顺水推舟)这里确实没有写具体的内容,总部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同学们,谁能解开这个谜团?(在短暂的沉默后,学生举手)

生2:老师,总部会知道的,其实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

师:那就请你具体说说。

生2:第26段:“(这种野菜)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

师:原来前文已经讲了,所以这里没有写。

生3:根据27—28段,说明书上应加一点:“(这种野菜)多半长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生4:第29—32段还有一点内容:“(这种野莱)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文章第33段虽然没有写具体的说明,但实际上文中已作了交代,所以在这里就没有再写出来。(组织下一环节教学)

这是笔者在听课时撷取的一个教学片段。应该说,这位教师很有智慧,当学生提出了一个预设之外的问题时,能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将其生成一个新的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对话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然而,这样的阅读教学还不是尽善尽美的,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由于同学的帮助,虽然弥补了该生的思维盲点,但毕竟不是亲身体验,留下的印迹也就不会深刻。而理想的启发点拨,更有价值的传道解惑,应在此基础上,采取聚焦策略,巧设问题,将同学的“无私帮助”归纳提炼,把零散的“珍珠”用一根金线串联起来,才能将思维引向深入。请看下面的“聚焦”片段:

师:还有补充吗?(稍停,见没有举手)现在,你(刚才提问的学生)能把说明书上的内容完整地说一下吗?

生:这种野菜,多半长在背阴靠水的地方;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师:那课文为什么不再叙述一遍呢?

生:这是为了避免重复罗嗦,使文章更加紧凑。

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刚好也碰到了与“案例一”类似的情况,就没有仅仅满足于学生零碎的回答,而巧于整合,精于聚焦,通过“你能把说明书上的内容完整地说一下吗?”和“课文为什么不再叙述一遍呢?”两个“聚焦式”提问,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增添了教学的厚度,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说明书的内容,更明白了文章如此谋篇布局的匠心。

二、定位集聚,渐次推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激活和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产生极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获得充满个性的独特感受。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就会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解读文本,通过“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让他们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发表个性化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然而,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并不“写”在脸上,而是隐藏在心灵深处,教师难以完全预测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到底是怎样的、他们会发表怎样的“真知灼见”。于是,在课堂上就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景:学生一选择A句(片段)谈独特感受,学生二选择B句(片段)谈个性化体验,学生三选择C句(片段)畅所欲言,学生四还会选择或A或B或C句(片段)谈与前三位同学相同或相异的感受……如此循环,直至感受倾吐完毕,方画上“休止符”。这样的阅读课,看似活跃、热闹,其实虚无、浮躁;这样的阅读课,看似尊重学生、张扬个性,其实是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在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案例二】《白杨礼赞》(苏教八下)

师:文章从景美、形美和神美三方面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对于这三方面,你最欣赏哪一点呢?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欣赏第一点,因为文章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

生2:我欣赏第三点,该段连用四个反问句,逐层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真正内涵。

生3:我最欣赏第二点,一是文章用“力争上游”这个成语,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二是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了各自的特点,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语意深刻。

生4:我也最欣赏第三点,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明抑实扬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评价白杨树,歌颂它的美好品质。

生5:我最欣赏第一点。第一,该段把黄土高原比做“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有色有形、贴切逼真、富于美感;第二,用词准确传神,如“扑”字,不仅表现了汽车奔驰的速度快,还将静态的高原动态化,突出了高原的辽阔和平坦,这些都是为了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6:我最欣赏第三点,反问、排比和对比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和语言的美感。

生7:我最欣赏第一点,这里把黄土高原描写得很美,而如此美丽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可见,作者描写美景,其实是赞美劳动人民,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生8:我最欣赏“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句话概括了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崇高品质。

……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能结合文章内容,谈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说得很精彩。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尊重主体型”教学片段。从表面上看,学生思维活跃,畅谈各自的体验和感受。但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阅读对话,实际上是“散乱的活跃”。几位同学的回答都是“独领风骚”、“各自为政”,缺乏鲜明的主题,他们没有“集中火力”围绕某一个话题加以具体详尽的阐述。于是,个性化的回答就成了“群龙无首”的“游兵散将”,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也大为削弱。

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散乱局面呢?笔者认为,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引导他们畅谈独特的感受,应该讲究策略和方法;要善于“聚焦”学生的独特感受,用恰当的问题加以“排序”、“摊位”和“集聚”,让它们按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变散乱为有序,化腐朽为神奇。就“案例二”来说,教者只要在第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后,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哪些同学也是最欣赏第一部分的,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请接着回答。”就能很容易将最欣赏“景美”的这部分同学安排到优先发言的位置;当同学们畅谈完毕,教师稍作点评后,还可以再设计一个“聚焦”问题:“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你们能不能将各自的独特感受作一下简明的概括,使理由更加充分呢?”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对聆听的个性化感受加以提炼、归纳和整合,从而形成更为完善的结论。在该环节完成后,再通过类似的方法将学生的兴趣点聚焦到“形美”和“神美”的阅读对话之中。

三、牵之一发,动乎全文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这里的“挑战性问题”并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思维的提示,一段感情的线索,一篇长文的核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在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审美储备,大脑和心灵钻入文本的气韵精髓里去,打捞出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文本肌理的关键,进而提炼出能牵动全文的关键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后,对其主题、内容、结构和语言等加以“聚焦”和整合,设计出能牵动文本筋脉、血液和皮肉的中心问题,把讨论、解决它作为中心目标,使内容、篇章、语言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处,学生真正成为语文阅读活动的主体。

【案例三】《邹忌讽齐王纳谏》(苏教九下)

1.“思”之除蔽——①邹忌“慕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②既然“思”的是受蔽的过程,那么,首思的又应该是什么内容呢?

2.“思”之讽谏——①以上就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②第二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③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3.“思”之验证——①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②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③第三段写齐王纳谏,第四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乎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

这一教学案例极富有创意,充分展示了设计者的教学智慧。整节课围绕一个“思”字整合资源,聚焦课堂,设计的“‘思之除蔽、‘思之讽谏、‘思之验证”三组核心探究题,别具匠心。首先,用“思”字聚焦全文,设计了三组相互勾连、彼此依存的主问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的思绪顺畅地流淌,又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流动的韵律美;其次,三组问题内涵丰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形成思维链条,犹如登山爬坡,拾级而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思”系列问题,紧扣文本、主题鲜明,不仅突出了邹忌这个谋臣精细、聪明、忠诚的个性,而且与环环相扣、构思巧妙的叙述结构相吻合。

————————

参考文献

①刘德福:《一“问”牵全文》,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

②左松良:《〈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思路》,湖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新北区孝都中学]

猜你喜欢
邹忌白杨树个性化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邹忌劝齐王纳谏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会唱歌的树
邹忌比美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校园里的白杨树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