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齐林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升教学质量自然成为学校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努力改革和优化课堂结构,准确定位和实现教学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在众多学科中,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尤为突出,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成了语文教师最为关注、最感困惑的问题。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努力推进,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总结中寻觅到了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新途径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新办法:构建语文教学问题驱动机制。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努力构建并实施问题驱动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形成与实现,大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是教学活动中的问题驱动机制呢?其特点与作用有哪些?本文认为,它是指教学活动中领导者和组织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去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激励体制和管理制度。它是系统的、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是教学的目标,驱动是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师生的内驱力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在问题驱动机制下,教学活动显示出链条回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反思——发现——探索——解决——总结——再反思。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构建问题驱动机制,从探索未知领域和反思总结已学知识两个途径去发现问题,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教材、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查漏补缺、拓宽视野,进一步完善已有知识结构,巩固提升已有的综合能力。建立问题驱动机制,准确制定语文教学目标,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克服了语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单一性,让师生在语文教学的互动中目标指向有了同一性,价值取向有了一致性。在语文教学中建立问题驱动机制不仅有利于拓宽师生的学习视野,增强教学吸引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增强师生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及合作意识,培养师生挑战困难、战胜自我、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构建问题驱动机制?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师生必须更新理念,牢固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教学资源,以问题贯穿教学始终,以问题为教学目标,调整和优化课堂结构。找到了问题就找到了目标,激励学生智力参与、教学互动、解决问题,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反思总结,温故知新,再次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知识再次得以深化,能力再次得以提升,知识结构再次得以完善,问题资源也再次得以被挖掘和有效利用。师生在问题的解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上最终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
第二,教师要以问题的解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人文关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达到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目的。语文教学目标要定位在学生,而不是停留在教师,应以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最终解决了学生的哪些问题为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课堂的主要任务就要放在引导学生怎么学习,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上,应放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方法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上,而不应像以往那样老师备课只是为了自己怎么讲,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本人的“教”,一厢情愿、唱独角戏、一讲到底,而不管学生心中的实际感受。这样学生何来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与创新的能力从何而来?
第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和课堂,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情绪、状态、氛围、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外勾连与前后衔接,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融合。课堂的问题目标应该有层次、有梯度、有主次、有先后,更要遵循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培养的安排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显然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深入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将课内“小语文”与课外“大语文”有机结合起来,将教材与生活融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知识体系,搭成知识框架,真正实现立足课堂、关注现实、放眼未来的目的,才能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出学校,走向成功。
第四,语文教学目标以问题为核心,应该包括德育目标、情商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我们都知道,知识能力大厦建立在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质基础之上,关注智商和情商,注重知识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强调知识能力的实际运用是非常必要的。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学生要学的是陌生的知识,要解决的是不懂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奠定和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均应以师生,尤其是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中心,以解决这些问题和培养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品质和能力为教学目标。
第五,构建问题驱动机制,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策略与机智,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注重新颖与巧妙。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学习主体的智力参与程度和效果会更加明显。如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时,在分析人物形象这个目标上,可以预设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由头:文中的“黑衣人”是不是康大叔?为什么?请结合课文进行适当分析。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新奇感,这就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寻找充分的论据材料,相互分析讨论,当学生真正能从课文中找到恰当的理由时,他已经基本上对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背景就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这个人物形象。事实上这个人是不是康大叔并不重要,道理很简单:钓胜于鱼。又如学习鲁迅的《祝福》,在分析人物形象这个目标上,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请结合课文说说理由。这个“春天”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人物的人生经历,“春天”这个词显然具有双关语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梳理祥林嫂在自然春天和人生春天中发生的事情。当学生在探讨中弄清有关情节时就基本上把握了人物的命运和形象特点,老师对此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和归纳就可以了。
可见,解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则成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核心工作。当然,对这些方面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有主次之分,有轻重之别。
总之,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举措,是语文教学观念、思维及行为的变革、更新与提升。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真正还权于学习主体,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教学中的智力参与会增强,问题作为教育资源也将被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学活动将会焕发更多的生机与活力,目标达成也就自然成为现实。否则,回避问题、轻视问题、忽略问题均不利于学生成长。构建问题驱动机制,实施目标教学,将会大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通联:四川绵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