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拥军
“我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池莉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的看法。通过池莉代表的这番话,使我对庐剧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深思……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一个是古希腊的戏剧,一个是古印度的梵剧,一个是中国的戏曲。这三大古老对后世戏剧整个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就戏剧自身说,古希腊戏剧已不存在,古代印度的梵剧也没有整体地流传下来。因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现在世界上还唯一活着的古老戏剧。中国戏曲所以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一直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戏曲表达了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和爱好,因此受到他们的热爱;老百姓爱护它、培育它,所以它才能不断滋荣繁盛,长久不衰。从元代的杂剧到明代的传奇到清代的花部乱弹戏和近代以京剧为代表的多种地方戏曲,直至当代戏曲的继起,已经幸运地在舞台上活跃了八百余年,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日趋发展。剧种由最初的南北两个,繁衍为遍布全国各地,包括数百个不同地方特征剧种的群体,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发展最为普及的一种形式。
可以说,每个剧种都出现过众多的优秀作家、表演艺术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戏曲的辉煌历史,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艺术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人民热爱戏曲,也绝不满足于消极的欣赏、单纯的娱乐,他们公认戏曲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手段,把舞台当作公平舆论的倡导者,生活道路的指引者。从而形成了中国戏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富有人民性、群众性的主导倾向,以及它跟随时代前进,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形成了非常民族化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在世界戏剧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和价值。这一点不仅是近千年来推动戏曲艺术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也是构成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继续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世界各国的戏剧文化一样,中国戏曲也是综合艺术。但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无论程度、性质、形态、观念都与其他戏剧文化有很大的不同。用中国的习惯说法,就是熔唱、做、念、打等项艺术于一炉,通过戏剧表演全部调动起来,构成了它“以歌舞演故事”的特殊形态。其次,戏曲中所有被融合的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不仅唱、做、念、打是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其他如服饰、道具、化妆的设计安排,也都服从于表演,具有帮助、加强表演艺术的功能。如水袖、甩发、髯口、帽翅、翎子等等。既是人物外部的装饰,也是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这在世界戏剧艺术中最独特的。由此,也就产生了戏曲艺术在感受和反映生活时所特有的途径与方式,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戏曲不同于其他戏剧样式的表现规律和美学原则。这些美学观念与原则,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知百年来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以及审美心理结构与习惯的积淀升华、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产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美学的完整体系和本质特征。对于中国戏曲来说,所有这些观念和原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证明:它们不仅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于整个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且渗透到戏曲王国的各个领域,从剧种到剧目、从理论到实践、从剧本到舞台、从演员到观众等等。在中国戏曲数百个新老剧种内部,有着千差万别,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又无一例外地保持着戏曲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与特征,说明它们丛生于同一座艺术之林的花木。几百年来,为了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内容,戏曲艺术虽然屡有变革,时有创新,但这些基本的美学原则并没有被废置。大多有才能的艺术家总能遵循这些原则创造出新的表演程式,新的虚拟动作,新的唱腔板式,新的舞台造型,使戏曲艺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保持着自己在世界戏剧文化中独具一格的艺术个性和特殊的魅力与优势。
我是合肥市庐剧院一名演员,从事戏曲舞台表演已有三十个年头了,庐剧是我们省纯地方戏剧种之一,别名叫“倒七戏”。形成地点和流布地区于安徽的西部、中部、东南部和20多个县,形成的时间是在清代。比黄梅戏历史还要早,深受该地区广大观众的喜爱,源于生活始于乡村的庐剧,起初只是演一些小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和京剧、微剧合班演出,兼收并蓄,逐渐有了连台本戏,在单调锣鼓的伴奏基础上加入了弦乐伴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和主要腔调。在五十年代原省庐剧团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现摩大会演出,获得丰硕的成果和极大的影响。并赴怀仁堂为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专场演出,“讨学钱”、“借罗衣”等这曾是庐剧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八十年代末,现合肥市庐剧院根据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创作改编为“奇债情缘”参加了国家艺术节,该剧的作者侯露和导演将莎士比亚作品与庐剧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许多同行和观众都没有想到,庐剧竟然能演出外国名著。在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和专家们的好评,并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我个人也有幸在剧中担任男主角夏老抠,获得了省、市艺术节演员一等奖和国家级奖,这也是合肥市庐剧院历史上获得的最高奖项。九十年代中期,剧院排演了新编庐剧“李清照”,该剧参加了省第七届艺术节,也获得了比较好的奖项,尤其是该剧种第一次走出境内赴香港演出,当时大家都很担心,香港人是否能听懂,没想到第一场演出结束谢幕时,观众的掌声不断,谢幕达五次,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并给我们送来了诸多的花篮和鲜花,以示祝贺演出成功。第二天,香港的报纸,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有很多观众说是第一次观看庐剧,他们以前看过大陆来港演出的京剧、越剧、话剧、川剧、歌舞剧、黄梅戏、昆曲等等。没想到庐剧这么好听、好看。香港的演出成功使庐剧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2006年5月,庐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从政策上为庐剧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坚实的保障。庐剧界的同行大多都知道,庐剧曾两次错过了走向全国的大好机遇。一次是五十年代中期,只要有一台大型经典剧目,便可享誉全国。还有一次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如能有一台精品剧目,便可成为全国学习和追捧的目标。可惜,我们都没有抓住机遇,但这一次庐剧随着申遗的成功,虽然不是大的历史转折,但机会十分难得。
作为庐剧人,我们由过去的田间村头“草台班”,到今天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剧种,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结果,庐剧可以说是除了黄梅戏之外安徽的又一大剧种。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难解难分的群众缘,有着脍炙人口的唱腔及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但是,我认为光凭这些想成为能像黄梅戏那样影响全国的大剧种,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庐剧既没有昆曲那样的“百戏之祖”的“牌位”,也没有像京剧那般“博大精深”的“体魄”和尊为“国粹”的桂冠。我们只有谦虚地向兄弟剧种学习,不断地创新、发展,才会有很好的生存空间。所以我们要认真地把握庐剧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一个剧种没有优秀的新创剧目和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
众所周知,黄梅戏正因为有了“天仙配”、“女驸马”这样经典优秀剧目,才将黄梅戏带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及知名度,这不仅仅让全国知道了安徽的黄梅戏,而且包括海外的华人都领略到黄梅戏那迷人的经典唱段,甚至都能唱出几句:“树上鸟儿成双对”、“为救李郎离家园”这样既高雅又通俗的优美唱段,还有越剧成功之作“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目享誉全国内外。
以上所述,黄梅戏和越剧也同属地方戏剧种,我们有着相同之外,他们的成功和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合肥市庐剧院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如果不思进取,将被时代抛弃;不求发展,将永远没发展,没发展就面临着灭亡。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艺术园地百花盛开,经济建设和文化生活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戏曲也受到了电影、电视等文艺的冲击,从繁荣走向寂寞,许多地方剧种都很萧条,演出市场较艰难。
我们剧院也和全国大部分的院团一样,剧团的排演经费困难,剧院在职的演职员经济待遇低,人才流失,主创人员的匮乏,尤其是在新剧目的创作和培养庐剧后备人才等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我们应看到潜在危机,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但是我们更要有信心。我作为剧院的一名主要演员,要继承前辈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丰富的艺术财富和优秀品格,学习同行的先进思想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修养,做好庐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树立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而努力工作。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