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及其治理的概念框架与治理边界探讨

2008-09-11 10:49孙班军朱燕空赵金娃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8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边界治理

孙班军 朱燕空 邢 帅 赵 晨 赵金娃

摘 要:在对体育产业理论进行回顾的同时,对体育产业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认识,构建了一个由核心层、紧密层与松散层三个层次组成的体育产业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体育产业治理的概念框架与治理边界,目的是为我国的体育产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治理;概念框架;边界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09-04

On the Concept Framework and Regulation Boundary of Sport Industry and Its Regulation

SUN Ban-jun1, ZHU Yan-kong2, XING Shuai2, ZHAO Chen2, ZHAO Jin-wa2

(1. Hebei Sport College, Zhijiazhuang 050041, Hebei China;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Zhijiazhuang 050031, Hebei China)

Abstract:With a review of sport industry theory, the paper revises the content of sport industry and constructs a concept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three layers, including core, close layer and loose layer. Based on the framework the concept framework and regulation boundary of sport industry and its regulation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and promote sport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sport industry; regulation; concept framework; boundary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1998年体育产业产值为63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22位的支柱性产业;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末已跻身于国民经济十大支柱性产业;而瑞士体育产业是该国的第13位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体育产业中除部分体育用品业属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大多数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将达到30 000亿元,比1998年增加2 000亿元。

体育产业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从业者缺乏市场观念、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业不得要领、权责明确的场馆管理与经营体制还未建立、体育产业人才缺乏等。

把治理理论引入到体育产业是本文的一个初步尝试。一方面,治理主体与客体的范围不断延展,从公司内部治理发展到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治理;从对单一公司的治理,发展到集团治理和网络治理以及供应链治理;治理对象也从企业治理拓展到行业治理;另一方面,体育产业所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协调问题,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来保障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展和体育产业的实际问题都为把治理理论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建立体育产业治理框架和理论体系提供了条件。

1 关于体育产业的理论回顾

对体育产业的内涵及结构,本课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1.1 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关系方面的研究 1985年国务院颁布《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案》,体育事业被正式、明确地列入第三产业,“体育产业”这一概念也开始使用。但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1.1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鲍明晓(1999)认为“体育产业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1],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不同经济体制下会对“运作方式和产出成果”有更新、更高的要求。韩丹(2003)认为体育事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2]。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认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体育事业的基础之上,两者不能严格的区分。

此类观点比较符合我国体育发展的时代特征,认为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得到政府政策性的扶持以及经济上的投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1.2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存在本质的区别 陈少宇(2004)从逻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体育产业、体育事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3]。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两者应当是相对的关系,两者的外延完全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褚玉珍(2005)在《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体育产业首先是体育的企业化,即将原来是事业的体育改为产业来办并将其彻底推向市场”,“对于产业化的体育,应该全部与体育事业脱钩”,“表面看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是一对矛盾”[4]

他们认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不能混为一谈,这样是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应该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实现“政企分开”,让体育产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1.2 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性质的研究 学者们在对体育产品性质的研究中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产业的产品只能是无形产品,而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体育产业的产品不仅包括无形产品,还应包括有形产品。

1.2.1 体育产业只能够提供精神层面的产品 徐炜光(1995)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囊括了“运动竞技业、运动技术培训业、运动健身业、运动娱乐服务业、科技咨询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业”。胡立君等人(1999)从体育产业的所属产业类别出发,认为国内外均将体育产业列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本质区别就在其只提供劳务,因此“体育产品只能是体育劳务,而不可能在任何意义上是实物产品”。栾开封(2001)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认为体育产业主要满足的是社会的精神需求,体育消费从主体消费来看属于无形消费[5-8]

尽管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均认为体育产业是提供无形服务的产业,这和联合国对体育产业(Sports Industry)的定义有相通之处,即他们都认为体育属于社会服务行业,提供的仅是精神层面的产品。

1.2.2 体育产业提供精神和物质两个层次的产品 姚宏茂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阐述了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他认为,狭义的体育产业是指专门从事体育劳务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广义的体育产业还包括一切与体育有关的产品和生产经营,如运动器材、体育服装等。此外,宋春光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

1.3 体育产业的实质方面的研究 对体育产业实质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体育产业的外延除包括体育本身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外,还应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旅游等相关领域,甚至与体育建筑、体育食品等相关。但是,基于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有一定的区别。

1.3.1 经济价值论 美国学者埃尔非·迈克认为: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参与性的体育娱乐活动和消费;二是体育产品和服务,如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的设计、测试、生产和营销;三是体育维护组织,如协会、律师事务所和市场营销组织等。

韩国学者朴英玉在《韩国体育产业和供给政策》一文中提出:所谓体育产业,就是指与体育活动和消费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

早稻田大学的宫内孝典在《日本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体育产业包括硬件与软件两部分。软件包括体育用品信息和运动定向服务,硬件包括体育制造业者和体育领域的供给者。

斯托特勒认为:将体育产业定义为所有生产体育或娱乐相关产品的公司及其业务。它涵盖了体育产业的各个方面,如体育市场研究公司、体育赞助管理公司、体育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体育电视公司、体育网络公司和体育旅游公司等。

上述国外学者认为:体育产业的实质就是体育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即将用市场经济的各种手段来促进体育经济价值的体现,所展开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看成是体育产业的内容,这和西方自由经济的发展历程是相吻合的。

1.3.2 生产经营活动论 1995年原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把体育产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育主体产业(也叫本体产业),第二类为体育相关产业,第三类为体办产业。

史红军(2001)认为体育产业是生产体育劳务的企业的集合体,包含了非职业运动体育产品的活动、职业运动体育产品生产活动、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活动、体育信息产品生产活动。他认为这样既符合产业经济学原理又能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开发实践,有利于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认识误区中走出[9]

高晓发(2002)认为体育产业是指能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包括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健身娱乐、体育辅导与培训、体育场馆等可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部分[10]。王守钧(2002)并未对体育产业的内涵进行界定,但他认为体育产业应包括部门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劳务服务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业保险业等[11]

李萍(2004)等人认为体育产业是指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和劳务的经济活动的总和[12]。生产和制造体育服装、器械和场馆的产业是属于体育产业后向关联的产业,媒体业、博彩业属于体育产业的前项关联的产业。魏赤天(2005)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居民观赏体育竞赛和表演以及参加体育健身娱乐需求而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的所有生产单位和组织的集合[13]

上述这些观点的核心都是把体育产业归结为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其合理性就是使体育产业的内涵相对完整,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体育产业。其与第二大类观点的不同之处源于他们就体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着重点不同。

2 对体育产业内涵的再认识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体育产业内涵的讨论,我们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出发,认为体育产业是以创造价值为中心、以促进体育发展为目的、能体现体育经济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的程度、通过体育本体活动实现价值增值的大小以及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先顺序,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每个层次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样更符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也有利于体育管理工作者更加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体育产业是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核心层,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为紧密层,体育彩票业管理、体育广告业、体育旅游业等为松散层的产业(图1)。

2.1 核心层 体育产业的核心层,主指体育竞赛表演业,亦称体育赛事或体育竞赛。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体育竞赛制度才从计划竞赛制度逐渐转入市场,但现在竞赛中的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还未完善,政策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这也成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从国外体育产业运作情况来看,举办体育比赛是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举办赛事能够激活跟体育相关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的经济辐射能力最强、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部分。唐晓彤(2006年)曾在《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理论研究》中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图2)[14]

经验告诉我们: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体育产业其他相关部分经济价值的发挥,还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将体育竞赛表演作为核心层的原因之一。但是,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多、最突出,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等的影响很大。因此只要“正本清源”抓住主要矛盾,首先将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问题治理好,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将体育竞赛表演作为核心层的原因之二。

2.2 紧密层 体育产业的紧密层指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具体原因如下:

1) 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以体育经纪、体育赛事推广、投资咨询服务项目为主)、体育场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业(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管理是指对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组织、高水平运动队、知名运动员、知名教练员等潜在商业价值的开发与管理)是直接为体育赛事服务,跟体育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赛事“生活化”,满足大众对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体育中介服务业不仅能够降低体育竞赛表演的成本(如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化体育赛事的运动员、赞助、广告等资源的配置),还能够优化我国体育市场的制度环境。体育无形资产也是判断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无形资产是有价值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管理水平高低能够决定体育竞赛表演业溢出效应的好坏。

2) 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馆是体育竞赛表演、大众娱乐健身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体育市场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大众对健身、休闲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和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用品市场是体育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馆与体育竞赛表演业、大众娱乐健身是相辅相成的。

2.3 松散层 体育产业的松散层指体育彩票业、体育广告业、体育旅游业等。其中,体育彩票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发行,并成立有专门的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体育彩票收入主要用于全民健身工程、支持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增建体育场地设施、大型综合运动会举办、体育扶贫等。国家体育总局资料显示,发行体育彩票所筹集的资金每2元钱里面就有7毛钱用于社会公益。除此之外它也是发展我国体育的经费来源之一,因此体育彩票是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体育场馆的开发和维护提供经济基础。

体育广告是指企业通过赞助某一项体育赛事或活动,并围绕赞助活动展开的一系列营销,从而借助所赞助体育活动的良好社会效应,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形象,以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好感与关注,继而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体育广告又是体育赛事经费的一个部分,能够减轻政府的经费扶持力度,加快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休闲生活方式,开展体育旅游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就包括体育项目资源、体育场地资源(所有的体育场地都是开展体育旅游不可缺少的资源,如奥运场馆,训练基地等),因此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核心层和紧密层的拓展,又能够拉动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这三者的共性是其附属于体育产业的核心层和紧密层,同时又为核心层和紧密层提供经济的支持。

3 体育产业治理内涵与治理边界

3.1 公司治理回顾 李维安(2005)[15]总结了中国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1999年倡导组织制定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促进了公司治理标准的制定;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2年对中国公司治理事务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07年对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对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包括对一些具体行业的应用,如房地产行业的治理。孙班军(2005)[16]在《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几点思考——写在第三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之后》中对公司治理的未来研究做了展望:治理的边界从组织扩展到价值链;治理的内涵从风险防范发展到协调,从协调发展到价值创造,治理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价值创造;治理评价体系应该从上市公司治理评价发展到行业治理评价等等。

3.2 产业治理回顾 美国梅萨州书院的Richard Bell教授在其《Governance and Policy in Sport Organizations》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对于学校体育的治理问题,从体育管理、体育组织与体育伦理、体育学校、业余体育、校园娱乐等多个角度论述了学校体育治理问题。英国Joseph Maguire博士对体育产业全球化问题进行了思考,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Global Sport》,提出了把相互依存的诸如体育运动的组织、媒体宣传、社团服务、销售公司和专利推销等形成连锁的设想。

3.3 体育产业治理的概念框架 依据体育产业的定义和治理的含义,本文认为体育产业治理是指体育利益或非利益团体及其行为方式的组合,通过它,相互依存的经济行为人(需求方、供应方、中间商、工人、体育协会以及国家机构)自愿地协调和(或)层级制地控制其自身行为和相互行为。这些行为方式应至少包括:协商经营条款并缔约、表达利益、配置资源和任务、设立标准、组织信息流和监督服从、构造激励和动用处罚、解决冲突、分配成本与利润以及在不确定和变化之条件下做出集体选择等[17]

在对体育产业治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依据治理理论和产业理论,尝试构建了体育产业治理的概念框架(图3)。

3.3.1 体育产业治理主体 体育产业治理主体是指与体育产业利益相关的利益主体的集合。体育产业是社会的产业,社会中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与体育产业息息相关,体育产业必须体现他们的利益。与体育产业利益相关的集团,包括政府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广大人民群众等,都是体育产业治理的主体,他们都会以某种方式对体育产业产生影响,并实现他们的价值。

图3 体育产业治理概念框架3.3.2 体育产业治理客体 体育产业治理客体就是指体育产业治理的对象及其范围。依据本文对体育产业治理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治理客体包括处于核心层的体育赛事、处于紧密层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场馆等体育企业以及处于松散层的体育彩票、大众娱乐健身、体育旅游、体育无形资产等体育服务。

3.3.3 体育产业治理行为 体育产业治理行为是指体育产业主体与体育产业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体育产业治理机制指对体育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对它们之间责任的界定、权利的制衡和利益的分配进行明确,使体育产业资源在其间合理配置,最大化整个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的一整套调节的制度、原则和方式。体育产业治理模式是指治理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途径。体育产业治理的核心在于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理顺产业中各个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体育资源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未来的体育产业治理,是政府、市场、企业、以行业协会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等各种治理机制相互合作、替代和补充的一种多元化协同治理,尤其是以体育协会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主导。

3.3.4 体育产业治理绩效 体育产业治理绩效是对体育产业治理的效果。体育产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体育产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以规范体育产业秩序,协调体育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创造更多体育价值。然而体育产业治理的目标与结果之间是否保持一致,需要一种机制来衡量,这种机制就是要对体育产业治理机制进行评估。体育产业治理绩效评估是从影响体育产业治理的因素出发,分析其关键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体育产业治理绩效进行评价[18]

3.4 体育产业治理的边界 体育产业治理边界就是体育产业中所有专用性资产当事人的行为集合。体育产业的当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妥协构成公司的治理框架,不同的体育产业当事人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及其评价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体育产业当事人在体育产业中形成的专用性资产的多少。因此,体育产业治理边界就是体育产业当事人在体育产业中专用性资产的维度和半径所形成的范围。

依据对体育产业层次的划分,体育产业的主要当事人有政府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广大人民群众等。因此,体育产业治理边界包括主管体育产业的政府部门、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和关注体育的人民群众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结束语

体育产业治理的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在对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治理的内涵及治理边界达成共识之后,深入研究体育产业治理的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行为、治理绩效等问题将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鲍明晓.对我国体育产业热点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9(4):49-52.

[2] 韩丹.“产业”与“体育产业”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5-9.

[3] 陈少宇,邓伟雄,宋迎东.再议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3):18-19,23.

[4] 褚玉珍.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7):51-53.

[5] 徐炜光,陈春政.体育产业的发展给高等体育院系改革带来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3):74-76.

[6] 胡立君,史红军.体育产品特征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学,1999(6):1-4.

[7] 胡立君.论体育产品的劳务性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0):75-77.

[8] 栾开封.给体育给中国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J].改革与发展论坛,2001(1).

[9] 史红军.对体育产业内涵与外延的认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46-47.

[10] 高晓发.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概念之辨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3):1

4-16.

[11] 王守钧.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2(2):43-45.

[12] 李萍,吴秋芬,李骅.论市场和政府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72-73.

[13] 魏赤天.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及实施方法[J].学习与实践,2005(1):24-26.

[14] 唐晓彤,丛湖平.大型体育赛事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理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15.

[15] 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 孙班军,朱燕空.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5(6):63-65.

[17] 孙班军.体育产业治理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1-3.

[18] 梁进.中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边界治理
守住你的边界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
体育产业之篮球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蚁边界防护网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