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新教材的编写者也反复强调学生要养成多读的习惯。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达到新课程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文学名著;语文能力;交流探讨
一、问卷调查,分析原因
笔者就本年级19个教学班的阅读名著情况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问题是:①你自初中以来,看了多少本名著?②你喜欢阅读名著吗?③家长和老师对你阅读名著支持吗?④曾经读了名著,感觉效果如何?
调查结果:影响当前高中生“名著阅读”的四大主要因素是:
1、时间安排困难,学习任务繁重。家长和老师把名著阅读和考试孤立地分割开了。
2、名著内容理解有难度,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3、适宜名著阅读的环境缺乏。
4、阅读惰性普遍存在,没有阅读热情。
二、兴趣激发,创造动力
1、教师相机,直接引导:强调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高中学习需要的平静、专注的学习品质,还可以怡情养性。当然,读名著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读书的过程却是在与智者交流,与伟人谈话。作为高中生要想在高中三年形成“张口能说,提笔能写,满腹经纶,人格完善”的语文素质,必须读书,而且要读名著这样的好书。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
2、教材启发,内外互动: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了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为进一步实施名著阅读计划,笔者就从教学中的名著(节选)教学开始启发激励,如教学《边城》后,鼓励学生查阅图书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一时间,班级里掀起了一股《边城》阅读热。在名著鉴赏课上,我把学生的优秀习作选出来诵读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展示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使课内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巧借契机,营造氛围:易中天“品三国”;于丹在“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红楼梦》重拍,开始演员选秀活动,经典作品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当然也为中学名著阅读的开展创造了契机。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内需力。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前,组织学生观看《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片段,在影视的故事氛围里,教师就比较直接地影响、感染了学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名著阅读的氛围。这对整个名著阅读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浩瀚的文学名著,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可以多角度探讨的主题,这些都成为高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难点。名著阅读要想有深度,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发展时间”:每周利用两节语文晚自习(两个小时)和一节正课时间(45分钟),专供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并要求学生作适当的摘抄和感悟式习作。每两周作一次互评互改,以便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内外阅读名著的成果。笔者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确立高中三年的“名著阅读”思路,即每个学生按“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交流探讨式阅读”的顺序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名著阅读工程。
1、积累性阅读:强调以“积累”为主,要求学生摘抄精彩片段,经典场景或优美句子,这种积累性作业虽然是浅层次阅读的体现,但他们正在由浅入深地摸索,尝试着细致品味和深入挖掘。这就进入了鉴赏的层次。
2、鉴赏性阅读:强调“鉴赏”,督促高中生养成有读必写的习惯,进一步强化读写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是信息咨询着、团队协作者、学习促进者。学生的角色是探索学习者、自主构建学习者。这样,即使学生阅读名著有一定难度,但因为有了教师的指导,同伴的互助,名著内容的吸引,“名著阅读”进展顺利。
3、交流探讨阅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阅读认知能力,要求一部份学生能分析作品人物,把握文本主题,能写对本部作品的主要人物解读的文章,并在鉴赏课上交流。通过两年的阅读积累和欣赏,高三学生多能结合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具体情节来写人物,内容充实丰富,笔调冷静、平和,文笔细腻。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获得较多的阅读的收获成果以及阅读心理的愉悦和满足。
总之,三年的名著阅读实践让我们看到:名著阅读的功效,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读书价值。笔者实验的班级,学生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学校各项检测优秀,学生的语文素质逐渐形成。这些正是大家三年来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名著阅读的物质追求和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王永春,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