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 重在求实效

2008-09-08 09:44高丽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

【摘?摇要】新课程教学中,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的转变令人喜悦,但一些倾向值得探讨,如学生参与的质与量、讨论与独立思考、学生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不同观点、朗读与背诵、教法学法的多样化、多媒体的应用等,应正确合理把握,讲求实效,力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

高中新课程推广实施已经四年了,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交流研讨和听评课活动,使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对新理念、课堂行为都有了较深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在参与各种类型的听评课活动,进行深入思考之时,我们

觉得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有几个很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现就笔者的拙见略作陈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学生参与不应简单地追求回答问题的数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要求之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成了新课程实施者的共识,教师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中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笔者也真正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但也常常会见到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简单化、形式化。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少,真正有质量的参与却为数不多,思维的参与度也不是很高。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围绕课堂,往往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与定位。评价学生参与程度,虽然要考虑到参与的人数,但绝不能简单地以数量说明问题。有时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很多,但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与延伸,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思维没有真正参与。而有时参与的人数并不多,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这一问题有了积极深入地思考,学生的发言往往可以激发所有的同学更进一步地思考。因此,我们应当在保证全体同学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力求有最多的同学发言。所以说,课堂评价不能单纯以发言学生人数及占全班学生的比例来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二、分组讨论应以学生思考准备为前提

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是新课程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学生交流合作、分组讨论学习的形式屡见不鲜。但在许多讨论中,我们觉得有不少片面的、为讨论而讨论的场景,即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种没有独立思考、充分准备的讨论学习,有许多弊端:首先,讨论者抓不住要点,缺乏针对性;第二,个别优秀学生成了小组的代言人,而多数学生不知所云,只有附和、旁听;第三,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只能是简单地表达,难有深入思考,也没有机会质疑。所以,交流合作、分组讨论学习应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活动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只有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交流讨论才能更好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学会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整个学习过程不可能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就能完成,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依然离不开接受性学习。因此,不能无视课程内容与特点,一味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特别像古代散文教学,若确定若干篇目,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将作品的内容、艺术风格、表达特点、文化内涵等进行整体讲解赏析,让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认识感受,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去思维、去品尝,也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

四、讨论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教师预备答案并引导学生答出预设答案的情形比较多。当然,教师的课前设计需要预设答案,但预设答案不可能顾及所有,一些学生会有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回答时出现的不同观点,予以适当点评,或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创新思维的能力。绝不能在学生的回答中选取与自己预设答案相吻合的,而将有异议的放弃不理,或学生都没有回答出预设答案,干脆直接讲述,置学生的回答于不顾。如对一些文章结构的分析,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尽相同的结果,不应只盯着参考资料或个人的观点,而应对学生的不同分析予以评价,在指出不妥之时充分肯定正确的观点,使学生真正主动思维,敢于思维。又如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传统的侧重于阶级分析,这不能一概否定,但我们更应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考虑其人文、人性的成分,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地、丰富地分析文学作品。

五、朗读与背诵应该是语文课堂不可的缺失一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治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从这个目标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阅读所承载的不只是狭义的语文学科知识的任务,它影响着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可分为默读、朗读、背诵等几方面,默读一般适用于泛读,也适用于精读,而朗读和背诵则是精读所必需的。语文课堂所学篇目多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对这些经典作品整篇或段落进行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而时下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过度拔高的玄妙的讨论解析,或由课文衍生出的甚至是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关的习题训练,很难听到对课本的朗读,就连课本中规定的已少得可怜的背诵也得不到落实。这对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即使对高考而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六、课堂教学不宜简单追求方法的多样化

教法和学法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就应重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法和学法。比如经典诗文的教学,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从质疑、讲解、讨论、探究、朗读乃至背诵诸方面进行;也可以突出教师的讲解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赏析,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美好境界之中,然后让学生朗读,去感悟作品蕴藏的思想情感。而科技说明文就应该以引导学生默读、梳理、筛选信息为主。“表达交流”部分则以学生交流思想、训练表达为主。总之,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复杂的过程,对教法或学法的确定也应灵活,不可简单地为追求课堂形式而在一节课内采用过多的教法或学法。

七、充分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更加新颖直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对语文课堂而言,它使得课堂容量加大,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充分地调动,更快捷地进入情境之中,得到全面的感受和熏陶。但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现象:从课题到重点字词等全部板书内容,都用幻灯片打出。本该是情景交融的精美诗文,转化为直观的画面,缺少了语言的品读感悟,对画面的观赏替代了联想与想象,为数不多的范读也用录音代替了,学生缺少了与教师的近距离交流沟通。

我们应该清楚,师生交往中情感的直接交流以及对学生更直接的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是多媒体无法完成的,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但需要教师直接完成的绝不能忽视甚至放弃。

【作者简介】高丽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五中教师。

猜你喜欢
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欢乐的课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