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08-09-08 09:44周艳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7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创新教育

【摘 要】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本文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阅读方法,遵循阅读规律和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五个方面指导阅读教学,从而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创新教育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以课文分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靠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阅读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应与课堂教学衔接,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延伸和补充的作用,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多启发、引导,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通过介绍作者轶文趣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一些作者的轶文趣事,特别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去阅读作品,例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陶渊明的隐逸躬耕与其《归园田居》,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片断赏析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教材中会经常选取一些名作名篇,如朱自清的美文,在课堂上通过对片断、小品文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美妙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欲望。

3、通过教师的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引导者。面对一篇优美的作品,教师应设置准确、生动的语言情境,用自己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4、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阅读计划。从老师督促检查读书情况,逐步过渡到学生自觉独立操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步入真、善、美的文学殿堂。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语文学习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阅读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因此,教师必须下力气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提高阅读效率并有所收获。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大量收集、缜密“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

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2.“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的“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阐释。

学生初读沈从文的《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能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研究性阅读,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自在的人性美。研究性学习正是打开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最好的途径。

3.求同求异、以点带面——培养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而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也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4.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权威结论提出合理的不同意见,形成学习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展现学生个性才能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

1.有选择地读

开卷有益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阅读,中学生阅读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与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选择性地阅读。有目的,有选择,阅读效率、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2.拿得起,放得下

文章有难易之分,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点。这些难点如果一下子解决不了,不要拘泥于此,可以先放一放,以期合适的时机,获得较好的突破。

3.循序而致精

读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本中有许多最基本的信息,它们是使阅读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牢固正确地抓住这些信息,领会文章的大意。然后再作深入的探讨发发掘。

总之只要我们使学生激发出兴趣的火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把握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而渠成。

【作者简介】?摇 周艳香,辽宁省法库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创新教育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