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元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在正式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进行了正面论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即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知、情感、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
通常所说的“大语文”,主要是从“文史不分家”、“语文和政治密切联系”的观念出发,是指人文科学范畴内的“大语文”。而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地位举足轻重。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人们头脑中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文盲(不识字的人)、科盲(不懂科学知识的人)己合二为一。因而,如今的语文课,不仅涉及人文科学,还涉及自然科学,文理交叉,自然渗透,有明显的科技性。如今的语文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不单单是在“语文”的范围内进行,还延伸到文理各个学科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从更广阔的领域学到语文知识或与语文有关的知识;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掌握语文工具。当然,这里的“大语文”并非取代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懂得,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了解并掌握学习(尤其是自学)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大语文”观,既着眼于在校内帮助和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更着眼于参与培养学生毕业后自学自然科学的能力。这就不难看出,当今教育中的“大语文”,涉及整个科学领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有语文学习,它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下“大语文”的第一个特征。
特征之二,是全面地体现基础课的作用。过去的语文课,之所以被称为基础课,主要是因为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在新课标中,语文课仍具有工具性,但不再片面地只突出工具性,而是强调通过语文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查尔斯•赫梅尔在为国际联合会写的调查研究报告《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只有充分体现上述要求,才称得上基础课,才能真正发挥为学生打好基础的作用。
因此,“大语文”观要求,语文课应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高尚情感;应该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应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我们如果放眼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有强调本国语教学的改革,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使学生的个人品质得到全面发展,考虑社会公德、理想、个性的培养,发展学生对本民族文明,包括语言的价值和特征的认识,了解本民族文化遗产及其成就对人类的影响。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
“大语文”的第三个特征是,充分体现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和使用价值。当今社会中,语文是信息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获取信息、贮存信息、交换信息。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具有信息源的能力。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掌握汉字,在信息社会中,显示着越来越巨大的意义。不难想象,语文教学将成为新型的“信息课”。
语言文字,己被许多人认为是“共同交际工具”。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交际,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在社会上进行人际交往的社会技能。因此,课外阅读、校外实践活动、口语交际显得更为重要。语文课的综合性特点,不仅体现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思想性与工具性的综合,而且是一种更广大、更丰富的综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综合应用课。
新课标下的“大语文”观中,语文课的工具性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大。其工具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要进行终身学习。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用不同方法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必需的学习方法;能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些什么,并能有计划地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这种学习并做出自我评价。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本国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例如:法国要求九年级学生掌握法语的运用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记忆能力、创造性及思考习惯……能查阅参考书,编排文书资料。“泰国则要求初中”培养寻求知识的习惯,分析问题的技巧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当今和未来社会中,文盲不仅是指不识字的人,而且还包括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必须体现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
第二,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未来的“大语文”课,应成为思维训练的课程。如:美国要求培养对智力活动的态度,发展理性思维能力。这就提醒我们: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只有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才能抓住主要环节,从而形成真正的思维能力。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只进行“单打一”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也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表面上看,也掌握了语文工具,但他们不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工具,只能处于经验型、模仿型的水平,也不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性世纪,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在新课标下,“大语文”教学将更加注意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能力协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既在校内进行,又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从而发展个性、发展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黄骅市李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