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和谐教学

2008-07-16 08:08刘智运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和谐文化生命价值和谐课堂

刘智运

[摘 要] 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谐教学有整体的、动态的 、协调的基本特征,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以及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和谐教学是一种和谐文化,教师是 和 谐教学的构建者,也是和谐教学的实践者,课堂是和谐教学的活动场所,注重师生参与和互 动,营造和谐氛围。

[关键词]和谐教学;和谐文化;和谐课堂;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48-04

一、大学和谐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的特征,达 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 展。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 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 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 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 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整合为整体功能 ,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动态性是和谐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过程,是教师 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 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 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 的变化规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 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 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 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状态。

协调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应该相互协调。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要 协调好,这是和谐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相互不协调,就会产生冲突,只有 在 协调基础上发挥作用才会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协调, 没有协调,就不会有和谐。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从静态角度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 、教 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必须是协同互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学 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和谐来实现,它的关键在于协调。没有协调,就没有和谐教学。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多要素之间,以及教学 过 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二、大学和谐教学的基本关系

大学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且应该把握好几个基本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主宰地位,也不是中心地 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任何人不能代替他。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能力,最后形成素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 开。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搞“满堂灌”、“一言堂”,要循 循善诱,耐心指导,给学生一片爱心,从而使学生尊敬老师,积极学习,刻苦钻研,主 动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师生之间由此达到和谐境界。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就无能,但知识不是能力,却可以促使能力 的发展。获得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 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 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把科研引进教学过程,这是大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强调以探索和研究 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容方面一 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来增加课程教学的活力。教学方式方面要强调 师生的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 教学不仅是提供学生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 过程。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要授人以“渔”。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使学生 既学到新的知识,又学到科学方法。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4.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教学效果是第一位的。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 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 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 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艺术运用恰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不能耍 花架子,只徒表面好看是不行的,提高教学效果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场所 。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哪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 外统一协调。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 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在构建和谐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六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 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实验实训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和谐文化

从哲学观点看,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和谐教学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最终以文化 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 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 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学生。前者可谓 文化知识。后者可谓文化精神。这是“教育之根” 、“文化之根 ”,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在教学中。只不过 它 们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彰显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文化知识,更得到 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同时,从素质教育 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看,和谐是教学应有意蕴,“和谐文化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 ,可以更好地发挥它对社会文化的幅射和引领功能”[1]

将教学作为大学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形式,还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 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第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 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第三,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和谐文化的资源宝库。这些都是开展和谐教学的深厚┗础。

同时,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谐教学主要体 现在对师生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性的尊重、包容和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共识,生成自觉的和谐教学主流文化。

不同课程和学科以及不同师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资源和时空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 、丰富的、多样的、绚烂多彩的,这正彰显出和谐教学深刻的内涵和广袤的前景。在教学中 构建和谐教学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推进和谐教学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虽然不 同学校所坚持的和谐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的教学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 便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和谐教学文化,显示着不同教学文化的差异和┨ 色。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 是和谐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真、善、美,达到最高境界。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 一是感性美;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 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 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 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 ,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四、教师是和谐教学的构建者

和谐教学的构建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和追求者。

首先,和谐教学构建需要师生赋予教学生活以和谐的价值。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 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构建和谐教学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其次,教师不仅 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和谐教学的理性认识,还要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和 谐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并激励学生,陶治学生,催发学生。

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 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转化为蕴含文化因素的教学过程中, 提升教师对和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活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是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虽然 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 的,具有统一性品质。教学知识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化后的个 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 材)知识时,根据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资源 条件等,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文化内涵。 同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仅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 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 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仪器设 备等所有因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信息, 是师生自主创新的、个体化的。因而,它最易为学生接受,影响学生的力度和深度都很 大 。可见,教师应重视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解读课程(教材)知识并赋予它和谐的文 化 内涵,以激发和张扬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同时,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有 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在教学领域构建和谐教学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 养的审视。

五、课堂是和谐教学的活动场所

首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师 生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内化”,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 感才是“真切”的。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 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 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 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 活 的事实和活动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 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 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课 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 生活世界相割裂颇有关联。

我们要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但 是究竟以谁为本?在教育这个专门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活动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具有喜欢形象、情感敏感、崇尚个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受 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听和记,他们是在研究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课堂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和 谐教学背景之下诞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类型无疑为我们对课堂本质的理解打开新的视野” [2]

猜你喜欢
和谐文化生命价值和谐课堂
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
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应对策略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
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探讨
试析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研究
课堂:生命价值的体现